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威海:海洋经济“加速跑”,开放合作“结硕果”

2025-09-26 10:18: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威海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资料图)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把握住“海洋”这个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优势,威海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坚持陆海统筹、空间集聚、科技创新、开放发展,贯彻“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安全靖海”六大导向,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激发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实现“加速跑”,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据悉,威海市已荣获包括“中国海鲜之都”在内的14个国字号品牌,同时拥有39个地标产品和37个绿色有机食品。此外,还有50个部省级品牌荣誉和30余个省级及以上知名企业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乳山牡蛎品牌价值已达193.85亿元,位居行业之首,而威海刺参品牌价值也突破了60亿元,并持续攀升。

“海上粮仓”邂逅滨海旅游

9月8日下午,在青岛举行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上,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分享了威海市全力激活海洋发展新动能,加快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经验做法。依托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威海市坚持产业强海、科技兴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全力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产总值1426.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2%。

孔凡萍介绍,威海市推动现代海洋渔业加速向绿色集约转型。作为全国首个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威海市大力实施海水养殖深蓝行动、海洋种业倍增计划、远洋渔业拓展工程,威海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达到341.6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粮仓”。

此外,威海市推动涉海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跨越,重点培育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船舶与海工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产业集群。海产品年加工量369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客滚船、重吊船建造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80%,入选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

同时,推动滨海旅游业加速向跨界融合转变。威海市建设了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丰富“一路十八湾”滨海度假产品体系,带动“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6700万人次,今年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深度游、自驾游、旅居游等客群大幅增多。体验“千里山海·自在威海”,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休闲度假首选。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作为首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威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实施“蓝色海湾”等5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获批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持续探索海洋生态价值转化,设立海洋碳汇主题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完成全国首个海带栽培碳汇评估项目,加速形成海洋碳汇“策源地”效应。持续加强海岸线管护,出台《海岸带保护条例》等法规,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游客。

孔凡萍举例介绍,当地对闲置的威海老港码头进行更新改造,建成至海港湾城市综合体,配建海边足球场、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很受市民欢迎。

科技为翼打造现代海洋产业

威海是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威海市积极抢占海洋这个现代科技的“新阵地”,有效布局、集聚和配置海洋科技资源,推动海洋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当地聚集各类海洋创新平台41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3.2%,山东省最高。

目前,威海市正在高标准打造两大海洋科技湾区,一个是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布局科技岛、科技港、产业园、特种装备保障区等海陆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通讯等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构建海空天潜一体化产业链。另一个是东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湾区,以海洋生物科技为特色,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基地。

逐梦深蓝,进而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生产总值高质量增长,既要巩固第一产业的相对优势,更需进一步提升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洋二产的水产加工方面为例,威海增加水产加工附加值,突出品质提升,打造精深加工产业链。

牡蛎是威海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明星”水产品,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思路,威海聚力打造牡蛎加工园区,在构建牡蛎养殖集中安置区的基础上,投资5.5亿元,规划建设了3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导170多家分散经营的牡蛎养殖户以及加工企业等进驻;以科技赋能,引进了包含清洗、分选、净化、自动化包装等12道工序的自动化牡蛎加工生产线,在全省首次实现了牡蛎生产链条全程机械化。不仅如此,为推动牡蛎由鲜食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实现牡蛎产业能级跃升,威海重点培育了华信食品、华隆科技等10余家牡蛎精深加工企业,年产牡蛎肉、牡蛎罐头等产品2万余吨,远销日本、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威海海带、海参、鱿鱼等传统优势品种,还充分利用食品精深加工方面的高标准优势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市场敏感度,积极面向国内市场参与竞争。

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威海航运、海运、陆运高效便捷,已由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末梢发展成为中国连通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城市。威海港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9条,2024年新开通的威海至坦桑尼亚航线,打通了威海直达非洲的海上通道,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威海经济外向度高、开放包容。作为中国首批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威海高度重视国际市场,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近18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过5000家,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威海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在深耕日韩、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度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市场。

近年来,依托毗邻日韩的独特区位、“夕发朝至、航线密集、运力稳定、空运速度、海运价格”的物流通道,威海市不断强化开放思维、发挥开放优势、释放开放潜能,并把日韩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版图中的“一枚重棋”,按照“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重的原则,先后印发《威海市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清单》《威海市高质量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派出精干团队常驻日韩,引导各级各部门提高对接层次、突出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突破,持续巩固威海与日韩市场的合作基础。

“今年初,市领导亲自带领经贸代表团赴韩日考察,在持续深化威海市与仁川自由经济厅、大阪府泉佐野市等城市、机构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依托在韩国举办医疗器械生物健康产业交流会契机,当场签下3项合作协议。”威海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乘着访问的“余热”,6批日韩企业主动“回访”威海,推动这3个项目落地威海市。

会议为媒、赛事搭台,带来的是“黄金三角”产学研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威海市已连续主办4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7届中韩创新大赛两个省级品牌科技交流活动,推动威海与韩国、日本的1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促成合作300余项,近百家企业(项目)落户威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