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志恒 姜玉茹
连续多日阴雨天气,给德州市当前“三秋”生产带来严峻考验。轮式收割机下地作业受阻、新收秋粮防霉储藏压力大、下茬冬小麦种植需调整技术方案等问题,直接摆在广大农业工作者面前。面对这场“三秋”雨考,德州市聚焦痛点难题,从农机保障、粮食烘干、帮扶指导、技术优化等多方面发力,扎实推进玉米抢收与湿粮烘干晾晒应急工作,全力守护秋粮安全与丰收成果。


构建“本地储备+跨区调配”双重保障
针对雨后农田泥泞湿滑、常规轮式收割机难以下地的核心问题,德州市县两级精准施策:先按作物类型与作业环节评估机具缺口,建立详细需求清单,再联动产销企业与维修网点,重点保障农机专用装置及配件供应。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5万台(套)农机具检修,储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4万余台、履带式收获机械237台、农用水泵7万余台,同时主动对接其他省市引进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为备用力量,构建起“本地储备+跨区调配”的双重保障机制,为抢收作业筑牢硬件基础。
发布“烘干地图”,农户“按图索骥”
阴雨天气导致新收玉米含水量普遍偏高,面临发霉变质风险。为破解这一难题,德州市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218个烘干中心点信息,441台烘干机全部启动,日烘干能力达6.9万吨,全力加快湿粮处理进度。10月7日,武城县农业农村局进一步推出便民举措,绘制并发布“烘干地图”,将全县31处烘干服务点精准标注,方便农户“按图索骥”,及时送粮烘干。“雨前收的几亩玉米已经出现发芽霉变迹象,要是没这张图,真不知道去哪烘干,损失肯定更大。”武城县甲马营镇东堤口村种粮大户王凯林坦言,“烘干地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此外,地图还附带全县农技人员联系方式,农户遇到烘干技术问题可随时求助,一张图汇聚多项便民服务,成为农户的“定心丸”。

成立“三秋”服务队、指导组
在抢收一线,农技人员与志愿帮扶队伍同样是重要力量。面对不利天气,庆云县尚堂镇迅速启动应急助农机制,以党群合力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我们由镇党委牵头,第一时间组建8支‘三秋’服务队,队员全部由镇村干部组成,重点优先服务孤寡老人、因重大变故缺少劳动力的家庭,确保秋粮‘抢收快收、应收尽收’。”尚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宝庆介绍。从全市层面看,德州市已成立11个“三秋”生产指导组,每组均由县级干部与技术专家带队,下沉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秋收秋种,把服务送到农户身边。
考虑到阴雨天气可能导致冬小麦晚播,为降低不利影响,10月8 日,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全市“三秋”生产工作督导明白纸》,明确“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服从、四补一促”技术路线,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秋种。“墒情是小麦播种出苗的关键,必须抓好种子包衣与高性能播种机应用;播期、播量、进度要分别服从墒情、播期与质量,同时落实‘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和‘以促为主’措施,通过科学管理应对晚播,保障秋种质量。”德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