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董士君讲述教材里的峥嵘岁月 记者 王晓峰 隋东跃摄
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中,教育工作者以特殊方式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中。一边抗战,一边学习是很多根据地的常态。在此过程中,教材成了保障纪律和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载体。10月12日,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八讲开讲,作家、地方史志研究专家董士君聚焦抗战时期的教材,带领大众走进那段烙印着红色基因的峥嵘岁月。
从课堂到战场的教育改革
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后,随着各级民主政府的成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恢复教育事业,开始大力兴办抗日小学、抗日民众教育和八路军文化学习。彼时,沂蒙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执行《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方案》,“号召根据地人民组织起来,战胜困难,建立抗日民主学校,发展真正与人民战争实际相联系的教育。力求普通教育简单化军事化,以适应战争环境需要。”董士君介绍。
复式教育是当时办学的一大特色。“战争时期,民主政府管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农村。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上学年龄极不一致,组建程度一致的班级非常困难。只好将一二年级合在一起,三四年级合在一起,或初级班内夹有高级生,有的还把在校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使他们在学习中或劳动中相互帮助,有组织的活动。”董士君分析。
在严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抗日小学和敌人巧妙周旋,顽强坚持。战时小学教育显然困难重重,师生经常面临敌人扫荡的严重局面,有的教师为掩护学生壮烈牺牲,办学条件也比较简陋。董士君介绍,但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坚强的抗战决心鼓舞下,抗日小学办得生机勃勃。不但坚持了教学,而且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开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具有战时特色的正确道路。
1942年秋,沂南县长山区被行署级的鲁中联合办事处确定为教育实验区。实验区内的隋家店抗日小学被定为联办实验小学。同期沂南县南栗沟抗日小学被定为沂蒙专署实验小学。“实验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陕甘宁边区为榜样,摒弃旧教育脱离实际的倾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董士君介绍,隋家店实验小学的师生养猪、种菜、植树,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成人教育和宣传活动。实验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沂南县推行,然后推广到鲁中区各县。
多元教材吹响救亡号角
在董士君看来,抗战时期沂蒙地区的教材,可以分为民众教育教材、抗日小学教材和八路军文化学习教材。其中,民众教肓主要有冬学和庄户学。“冬季是农闲季节,利用冬季农闲集中学习是抗战时期解放区进行民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冬学运动的对象不仅是抗日根据地的普通民众,军队、机关等同样参加冬学。”董士君说。
公开课现场,董士君以冬学教材《政治课本》举例,对其中的课文进行讲解,分析了当时抗日工作的具体环境和形势。1944年,沂蒙根据地掀起大办“庄户学”运动。师生走出课堂,边劳动边学习,学生也可以把牛牵到学校里。而且把“庄户学”经验用于成人教育,办起了男女老少合一的“庄户学”。这既能把办学和对敌斗争结合起来,敌人骚扰时,民兵和群众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也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损失。
为配合“庄户学”的教学方式,各地文教主管部门编印了一些与之相适应配套的教材。《识字课本(庄户学临时教材)》就是典型的一种。董士君介绍,“该教材土纸油印,64开本,文字竖刻,21页,有课文38篇,课文内容以群众所喜闻易记的顺口溜形式编写,内容有‘农业生产’方面的,像‘耕地’‘开荒’‘种地’‘变工’‘根据地大生产’等,有‘政治理论’方面的,像‘参加农救会’‘讲民主’等。”
抗日小学的课本是根据战地国民教育的原则编制的,注重抗日爱国教育。其中,初级抗日小学的课本多用土造纸张,手工刻字油印或石印,附大量的木刻插图。高级小学的课本不再配有插图,文字亦非油印,课文篇幅也有所增大。
抗战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但体现在地方上,部队也十分注重战士的文化教育,当时有专门的八路军战士教材。董士君分析,“八路军战士课本的特点就是开本小,一般抗日小学的课本大都是32开本,而部队的课本是64开本,这是便于携带的原因。”战争年代,经常的行军打仗,开本小的书本可随身装在口袋里,在行军途中,在战斗间隙,随时随地灵活学习。八路军战士大都出身贫苦,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部队开展文化学习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八路军战士的自身素质。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教材,是烽火岁月中淬炼出的红色文化瑰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创新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它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唤醒民众、组织抗战、塑造革命精神的重要武器。公开课最后,董士君总结道,“通过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课文及其所形成的红色史话,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材里的峥嵘岁月。时至今日,这些教材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