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范心雨 尉笑
形态各异的葫芦错落陈列,针刻、雕刻、烙画、彩绘、镂空等工艺葫芦尽显巧思,这是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展厅内的景象。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展厅属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邑路繁花”乡村振兴片区。

“我们这里葫芦的种植文化根脉可追溯至汉代,雕刻盛行于宋代,可前些年一度沉寂,2004年,伴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党委政府牵头把葫芦产业做大,这才迎来发展新春天。”工作人员路延菊说:“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达3万亩,我们‘邑路繁花’片区就占到1.2万亩,片区葫芦年产值18亿元,仅陆庄村就贡献15亿元,真正把‘土特产’做成了大产业。
“我们现在所在的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既是片区内的种植实验基地,也是新品种研发核心区,靠着五方合作建起的实验室,把葫芦品种从传统几种拓展到30多个。”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委副书记李贺向记者介绍,镇政府牵头联合浙江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不仅致力于攻克葫芦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等难题,还将研发成果免费向群众、市场共享。
近年来,堂邑镇持续在壮大葫芦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塑强葫芦文化上寻求突破,全国最大葫芦集散地的地位逐年巩固提升,这片承载千年葫芦种植史的土地,正以片区化发展为抓手,让小小葫芦结出乡村振兴“致富果”。

返乡创业人才的加入,更给葫芦产业注入新动能。郝洪乐是村里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放弃重庆高薪工作归乡,引入“天津嘴”特色品种,通过科学方法提质增产,6亩葫芦年产能达15万把、收入预计超60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优化品种共促增收。90后创业者莫俊玲跨界深耕葫芦工艺,将传统烙画升级为墨刻技法,纯手工打造的文创葫芦线条细腻、画面鲜活,年销售额达60余万元,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青年陆军则紧抓电商风口深耕直播领域,借线上直播间搭建葫芦产销桥梁,以生动讲解传递福禄文化,助力片区葫芦产品拓宽销路,用数字力量为乡村产业赋能。一众青年以多元实践绘就片区人才兴农的生动图景。
作为涵盖5个行政新村、20个网格村,面积35.6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片区,“邑路繁花”乡村振兴片区规划构建生态康养农旅区、葫芦文化产业聚集区、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区和古运河生态景观带“三区一带”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片区发展路径。“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丰富文创业态,让这‘金葫芦’继续赋能乡村,让更多村民吃上‘产业饭’。”李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