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人人翘首以盼,期待着阖家团圆。然而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许多人都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不回“老家”,就地过年。那么,“家”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明天就是除夕了,记者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采访到一群为了坚守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而放弃与家人团聚“就地过年”的医务工作者,听听他们对于家的理解、关于家的故事。
相隔万里,他们在“云端”相聚
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员的手机微信里,有一个长期置顶的群——“鲁鄂医患群”。这是他们与治愈新冠肺炎病人的交流群。
一年前,2020年2月9日,医院131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经过52天的连续奋战,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94名。
武汉患者@绿萝说,“我的命是他们抢回来的,这辈子,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去年医师节,@绿萝精心挑选了一张“致敬中国医师节”的海报,一个大大的“比心”手势占据中心位置,她在下面写道:“谢谢你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其他病友纷纷接力转发。这样的感谢出现在每一个节日以及不经意的日常中,群里的医疗队员们都无比珍视。
年味渐浓,这个群又热闹了起来,祝福与问好声跳跃在手机屏幕上。
有时候,家就是群聊括号里那个从未改变过的数字。
小小的“临时家园”,抚平家长的焦虑
新春将至,新生儿科与这所医院的其他科室一样,所有工作都如平常。但不平常的是,每到此时,护士长刘爱虹都会和同事们一起,为科室外的一方“家园”进行准备。
科室门外,一片10平方米左右的休息区,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张椅子,这里是患儿家属的休息区。过年期间,这里总是坐满了家长,他们选择在距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度过新年。每年除夕夜,刘爱虹和同事们都会悄悄地数好人数,然后给他们端出热腾腾的饺子。“经常有家长眼含热泪,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时我也会选择紧紧地抱一下他们,希望可以给他们一点力量,让家长们焦虑的心情稍稍舒缓些。”刘爱虹告诉记者。
有时候,家就是一碗陌生人端来的水饺。
不着急回家,因为家人就在身边!
张维全是山大二院胸外科的医生,他的妻子在同一所医院的儿童医学中心。双医家庭中,共同休息的时间总是很少,共同上班的时间却很多。
“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面临疫情防控的压力。对病人进行排查、解释、疏通,工作量成倍增加。很多时候,因为忙于值班和手术,一周也没有机会相聚吃上一顿爱人亲手做的饭菜,足以抚慰所有疲惫和压力。”张维全说道,生活的交集少了,难免会觉得乏味,夫妻俩选择用美食来点亮生活。一有时间,他们就会“钻”进厨房,为对方烹制美食,然后精心打包带到医院。现在,原本不会做饭的两个人,已经成为会做博山酥锅、红烧排骨等“大菜”的“美食达人”了。
有时候,家就是爱人所在的地方。
他们不回家,是想守护更多的家
今年的春节假期,山大二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姜笃银依然把自己的值班安排在了大年三十,尽管他的老家在距离济南600多公里外的江苏省,一年难得回家探亲一次。
在姜笃银眼中,除夕往往比平日更加紧张、惊险。身为拥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急诊医生来说,他有义务、有责任在这里守护病人。“除夕的节日气氛最浓,这也是我们最害怕的,因为醉酒、车祸、突发急病的病号会明显增多,陆陆续续地被送来治疗,一天基本不停歇。”对姜笃银来说,尽管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但是只要看到病人康复,便能一解乡愁。
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是一个盼望团圆的家庭。医护人员们不回家过年,是为了更多人可以尽早团圆。
有时候,家就是一份对陌生人的承诺与责任。
全年无休的“生命之家”
血液净化也称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方法,许多肾衰病人依靠血液净化维持生命,因此,血液净化中心成为他们每周必回的“生命之家”。
34岁的程佳是山大二院血液净化中心的一名护士,自参加工作伊始,就知道科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患者通常一周透析三次,每逢一、三、五或二、四、六进行,科室唯一的节假日只有周天。也正是因为如此,程佳对于能否回家过年并不敏感,连续两年春节值班的她,早早地备好了自己的“年夜饭”:速冻水饺。
“一开始的时候,不回家陪父母过年觉得挺愧疚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在医院过年也很好,可以为患者服务。”程佳告诉记者,每逢过年都会有“老病号”带着炸年货、肉夹馍,高兴地来道一句“过年好”,这些都会让她和同事们暖心不已。
有时候,“老病号”“老病号”的一声问候。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