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尊严。”《共产党宣言》纪念馆里,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东营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在艰苦卓绝的岁月,无数的广饶儿女在这里实现革命理想,以满腔赤诚换取祖国的和平与繁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沧桑巨变,循着先辈们的足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进广饶刘集。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内,讲解员在向参观者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历程
>>曙光
刘集后村的每一个人,都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
1975年秋天,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84岁的老人刘世厚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经过数度考证,这本小册子是极为珍贵的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纸张早已泛黄,书页上还有烟熏的痕迹。老人记得,几十年前,有人郑重地告诉过他,“你要好好保存这本书,要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
1921年夏天,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从上海归来时带回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作品。几经辗转,这本书又到了早期女共产党员刘雨辉手中。
1925年,刘良才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成立中共刘集支部,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良才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春节期间,在济南教书的刘雨辉与延伯真、刘子久一起回家乡探亲,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带回刘集,亲手将书交给了刘良才。刘雨辉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说,这个大胡子叫马克思,他和一个叫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会让我们知道以后该走的路。
拿到书的刘良才,被刘雨辉的话震惊,油灯下,他一页页,一篇篇,仔细翻阅,反反复复地读,沉迷其中。同时,用自己朴实的理解努力把书中晦涩难懂的语言,转换成更为通俗易懂的话,传达给广大农民们。
从此村中,便能看见刘良才激情昂扬的样子,“咱们穷人家,走得快了撵上穷,走得慢了穷撵上,不快不慢朝前走,扑通掉进穷坑里,何年何月才有个出头之日呢?世道不变个样子,穷人就永远受苦受穷。共产党主张实现共产主义,将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要实现共产主义大同。”
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这些道理时,不时举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对大伙说,“我们穷人要起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穷苦农民并不知道马克思是什么人,但“大胡子的理,说到咱穷人的心里去了”。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内复原的历史场景
>>托书
不久,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把数百种书刊定名为“非法禁书”,其中就有《共产党宣言》。在反动势力的笼罩下,刘良才冒着生命危险把《共产党宣言》藏在自己家的地窖里,一次又一次,躲过敌人无数搜查。
1931年,因为带领广大百姓寻求新的出路,多次露面,刘良才身份暴露,为了保护他,组织将其调至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把《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千嘱咐,万叮咛,一定要好好保存。有时,刘考文把书藏在粮食囤下,有时封进灶头,有时转移到屋顶脊瓦下面,甚至藏在鸟窝里……
不久后,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党组织遭受严重损失。刘考文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捕,考虑再三,他把这本《共产党宣言》委托给忠厚老实、又不引人注意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存。 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在潍县白浪河畔英勇就义。
刘世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对战友的怀念,作为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希望,用心保护、珍藏,埋在床底下或藏在屋山墙上雀眼(广饶房檐,指房屋山墙顶部的通气孔)里,数次躲过敌人的搜查。
>>救书
路选对了,就不怕遥远。
1945年1月,驻广饶的日军再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一进村就烧杀抢掠, 500余间民房被化为灰烬,跑不动的十几名老人、病人也在大火中活活烧死。
此时,《共产党宣言》已被刘世厚放在房檐上的通气孔里,刘世厚已逃出村外。回头,他看着自家的房子被火灼烧,想到了那本用战友们的鲜血保存下的书,冒着生命危险,他又潜回村中,在滚滚浓烟中爬上屋山墙,抢出了《共产党宣言》。
老党员刘世厚保存《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一名党员对信仰的最真挚的忠诚。这次从火海中抢出的《共产党宣言》,一直被刘世厚老人精心保存着。
1975年,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劝说和动员,刘世厚老人放下顾虑,捐献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这本书又重现在世人眼前。
1979年,刘世厚辞世,但他用生命保护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却光辉永照。
刘洪业在刘集党支部旧址纪念碑前留影
>>信仰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
2012年,为深入挖掘保存《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建设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共三层,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处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展馆。
纪念馆里,庄重静谧,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在此停留驻足,解说员一字一句回顾着过去的故事。一层大厅内,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译本首页以艺术雕塑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脚下,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影响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步一步。
展馆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实践、影响、传承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三大部分。
记者在三楼,看见一幅感人的画面,重现了当年的情景。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正快步走向一扇半开的大门。门里,是火光冲天,是浓烟滚滚。那是当年,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的画面。
在刘集后村,每个人都记得当年的故事。他们默契地守着这片土地,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传承
与《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距离不远,坐落着一间百年老房,那曾是刘良才的家,现为“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
“我这一辈子都守在这个村子。”刘良才的后人刘奎相,如今也八十岁了,他带记者走进了原来的家。“奶奶就是坐在这,缝补衣服,给我讲爷爷的故事。”鲁北风起,噩耗传至。他坐在炕头上,指着一扇已封锁的窗户,“我从来没见过爷爷,那年,济南来人,问奶奶这是不是刘良才的家?那人说,爷爷出事了,牺牲了。”
刘奎相说,爷爷刘良才聪明,接受新鲜事物快,“当时,农民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爷爷苦思冥想怎么能摆脱这种生活。”地里的谷子黄了,该收了,“爷爷号召了一百多个群众,他说,地是我们种的,是我们的劳动果实,凭什么让地主老财享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夜,仅用一晚上的时光,村民们就收割了40亩的土地。
“1930年,爷爷组织领导了‘砸木行’活动。”刘奎相说,韩桥村每年农历四、九两个月各有一次庙会。反动当局的税收人员借此向农民敲诈勒索。尤其是木货行,收税最重,“农历九月十五,爷爷带着大家扮成买卖人的样子,到韩桥庙会,时近中午,大家高举红缨枪、蜡条杆子,一齐拥向木货行收税桌,把那些人吓得抱头鼠窜。”
在刘奎相的眼中,奶奶也是一名英雄。当年,党员们在刘良才家中探讨学习,奶奶就在门口把风,一有风吹草动,就拍手或咳嗽做暗号,大家就躲进了地道中。“奶奶是当时的妇救会主任,她也在本村发展了四名党员,和我爷爷一样,全身心奉献给党。”
“我八十多了,赶上了幸福生活,可咱后辈们,不能忘了共产党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刘奎相说,“我们这一生很骄傲,因为我们身上流着热血,是咱党的后人!”
刘奎相站在老屋里,看着地道的入口,久久不能平静。
>>承诺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的大院内,陈列着三座石像。65岁的刘洪业站在石像旁,他是刘世厚的后人。
“我祖父就是这样的形象。”刘洪业看着石像,他说,这座石像是依靠爷爷唯一留下的一张照片雕刻的,“他这一辈子,本分,与人无争,怎么样都行。”
但与人无争的老实人刘世厚,用一生诠释了当年的承诺。刘洪业说,小时候,爷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木箱,有时候,他会默默拿出来一本书和一些文件,包裹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去,什么也不说。
“我小时候淘气,大人不在家,就偷偷把书拿出来,只能看见一个大胡子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纸张都发黄了。”刘洪业说,他不知道那本书是什么,只知道爷爷格外珍视。
“后来,县里来收文物,我祖父才说出来自己有这样的一本书和其他东西。”刘洪业说,也许祖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但他记得刘考文的嘱托,在用生命保护这本书,“他保存下来了,他做到了。捐献之前,连我父亲和姑姑他们都不知道这件事。”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是土生土长的刘集人,他说,每一个刘集人都能讲出很多革命故事,“红色基因是咱刘集的根,没有《共产党宣言》,哪里来的咱刘集的今天?”
如今,记者看到,如今的刘集,讲究“红绿结合”,除了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同时也致力于创造“绿色村庄”。2019年,刘集建设了集种植、储存、采摘、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刘集采摘园,去年疫情下,创造利润30万元,刘洪燕说,接下来的收益会更好。同时,村中设立“爱心食堂”,每周一到周五,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一元钱享受午餐,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共产党宣言》精神引领下的刘集,闪闪发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郑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