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已经到来,在合家团圆的氛围中,各地的独特年俗让年味更加浓郁。对于胶东地区而言,花饽饽既是当地传承至今的手艺,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主角。
一进腊月门,位于青岛平度市凤台街道何家楼村的月影面塑艺术馆便忙活起来,来自省内多地的订单让平度面塑传承人陈月英早早地开始忙年,起早贪黑成为了这一个月来的常态。“最近这段时间天天从凌晨四五点起床忙活到晚上一点”,陈月英坦言,但即便如此,她制作的花饽饽仍供不应求。一方面源于本地人将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花饽饽视为春节必需品,另一方面则因为花饽饽纯手工制作背后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花饽饽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手艺源自民间,用简单的工具便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动物和花草,因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自年少时接触花饽饽制作工艺以来,陈月迎做花饽饽已有30多个年头,在图案和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她仍坚持用纯手工制作老味道。“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以前的老传统慢慢丢失,但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花馒头始终是最好吃的。”陈月英说,虽然传统技艺的核心没有改变,自己近年来也在探索花饽饽的转型升级路径。2016年,陈月英特意跑到长沙去拜师学艺,学习做人物。对于彼时不算年轻的她而言,学习过程并不那么顺利,但在不懈坚持之下,习得技艺的她成就感十足。用七天时间做出的作品“嫦娥本月”被永久收藏。同年,在政府的扶持下,陈月英成立了月影面塑艺术馆,在展示面塑作品的同时进行技艺传授。
为迎接农历虎年,陈月英也将新品创作早早地提上了日程。卧于传统大馒头之上的小老虎呆萌中不失灵动活泼的美感,旁边鲜花与柿子的搭配寓意花开富贵、大吉大利,让大众在观赏的同时收获一份新年祝福。除了生肖虎,陈月英还创作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和福禄吉祥的葫芦造型的小型作品,更加适用于家庭需求。
在自身传承面塑制作技艺的同时,陈月英也对技艺的传承寄予着希望。从十多年前开始,陈月英就在村里小学义务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面塑。随着非遗和传统文化的普及,陈月英还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将面塑技艺带入更多的课堂之上。在她看来,传承和坚守是非遗永葆生机的方式。“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技艺和其承载的记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陈月英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