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发自山东临清
山东临清,一度因运河漕运繁荣数百年,也因贡砖而闻名。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时,一批批临清烧制的青砖陆续装船,沿京杭大运河直抵北京,用于修建紫禁城等建筑。历经几度沉浮,临清贡砖一度不复昔日辉煌。临清市魏湾镇赵回村的赵庆安,童年便跟随父亲在砖窑厂“跑斗”。人到中年,他决定重新探索贡砖烧制工艺,建窑创业。“16年的奔波劳碌,只为做出一块品质过硬的砖。”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赵庆安被评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在赵庆安与当地百余位村民的劳作下,临清贡砖不仅重新进京,在近些年故宫修缮过程中得到启用,同时也成为国内多处重要古建筑修缮指定材料,去往更多更远的地方。
赵庆安在砖窑内查看砖的烧制情况
制砖16年
8月25日,一场秋雨落下来,占地50亩的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里,刚做好等待晾干的砖块在一块偌大的空地上一排排堆放整齐,仿佛一列列兵马俑。为了防雨,砖堆覆盖了一层淡蓝色塑料膜,上部和周边都用沙袋压实。走在砖窑和砖堆之间的水泥路上,赵庆安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砖的晾晒是比较重要的一步,“春天晾晒半个月就可以装窑烧制,其他季节都得一个多月。”
今年52岁的赵庆安是临清市魏湾镇赵回村人,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16年前,他在赵回村村西创办了这家窑厂,探索传统贡砖烧制技艺,立志烧出质量过硬的贡砖。走在窑厂中央的水泥地上,他指着面前烧制好的青砖告诉记者,烧出来的砖还需要打磨加工,“建筑有多种形式,需要根据建筑形式来做成不同形态的砖。”
赵庆安的窑厂现有砖窑10座,多遵循传统烧制工艺。一座座高大的砖窑连在一起,仿佛古代的城门楼,经过一个拱门形的门洞往里走几米就来到窑前。透过一个添柴的方形孔道,可以看见散发白光的火焰,以及里面摆放好待烧制的砖坯。赵庆安介绍,眼前这个窑“是昨天(8月24日)点上的”,现在处于“温窑阶段”,目的是驱除窑内的湿气。“现在让它慢慢地烧,起码要烧两天一夜。温窑后,再改用大火烧。一般烧7天7夜到8天8夜。”
“按照标准大小来说,一个窑的砖大约有5万块。但同一个窑里砖坯的形制大小是不一样的。”此外,新的砖坯装窑时有一定章法,要保证底部是空的,“烧窑的时候,火先上去,再下来,能够保证充分燃烧。”
赵庆安对记者说,在砖窑的立面上有一个小孔,这叫“神眼”,“快烧好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里观察里面砖的颜色变化”,烧窑师傅们结合经验最终判断该窑的砖何时烧制完成,下一步就准备“闭火”。
“正常的烟囱口是12厘米×12厘米,闭火的时候,就把烟囱口调整为12厘米×2厘米。然后再继续往窑里添柴,烧8-9个小时。最后根据烟的气味特点择机‘封窑’。”赵庆安表示,封窑时得从烟囱往窑里滴水,“由小到大,要滴4天4夜到5天5夜”,“一个窑的砖完全烧制完成,大约需要半个月。”
一块青砖经过半个月烧制后,还需要打磨处理
“重返故宫”
随着国内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发展,人们再度想起了当初名噪一时的临清贡砖。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赵庆安窑厂烧制的青砖品质得到了故宫修缮相关专家的认可,由此,临清贡砖再度走进故宫。2021年,赵庆安创立的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被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确定为北京市古建筑青砖材料基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当时明成祖朱棣计划迁都北京,为兴建新都城,临清烧制的青砖脱颖而出被定为贡砖。位于大运河要道的临清,既有烧制贡砖的技艺与原料,运河也为贡砖源源不断向北京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临清贡砖,从此名扬海内。有数据统计,当年临清大运河两岸的砖窑一度多达190余座,仅参与烧制贡砖的固定工人便有9600余名。
“黄河改道在这里形成一个冲积平原,带来一些好的土质。”赵庆安说,土质对于贡砖的烧制至关重要。对于选土一事,他一直亲力亲为。“并不是每一块土都适合做砖。所谓‘一步三换土’,同一片区域的土质其实并不太一样。”于是,取到合适的土之后,还需要经过配比,主要是“适量的红土和白土”,再埋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让土陈化,“陈化是为了减少土中的杂质”。
“莲花土是不需要经过调配的,取来就能直接做贡砖。”赵庆安说,“莲花土还有一个别名叫‘红眼沙’,颜色透着红色,是沙但同时具备黏性,黏而不沙”,是当地做砖的一种上佳土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19年,赵庆安被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烧出第一块青砖,到后来再度为故宫所用,算是这些年来忙碌后的一个成果。”赵庆安对记者说,他是拿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换来了窑厂今天的发展。“很多时候,只有适当喝点酒才能睡着觉,毫不夸张地说,每天做梦都在想着烧砖。”
做一块好砖
每天早上6点左右,赵庆安起床吃过饭,照例在窑厂走一圈,了解制砖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近两年,赵庆安在窑厂只负责砖的生产,销售事宜都交给了侄子打理。“一个人弄,太累了。”
赵庆安窑厂的选址是经过一番考量的。“我的爷爷当年就在这里烧窑,当时一共三个窑。”记者在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看到,赵庆安将停用的三个砖窑改造成了古窑展示区。据悉,这几个窑都有百年历史,2008年窑体曾用青砖加固。
“我们把做砖用的模子叫‘斗’。我八九岁就跟着我父亲在窑厂跑斗,学习做砖的基本功。我父亲负责做砖,我负责把砖坯倒出来。”赵庆安表示,他下一步学的是“扣坯”,即挖砖泥弄到斗里。“然后,再学‘上架’,把砖坯摞起来晾晒,摞的时候要讲究通风。”
赵庆安14岁那年,逐渐熟悉做砖技艺的他学会了“泡泥”。“那时候没有和泥这一说。学完这个,基本就能自己独立做砖了。”20岁,不再念书的赵庆安并未从事制砖,但他告诉记者,做砖的念头他“想了十来年”。
36岁时,赵庆安终于把这个念头付诸实施,兴建窑厂做砖。“想和做是两回事。真干起来,就是玩命地干。”赵庆安告诉记者,为了烧出品质过硬的砖,从最初的选土到筛土等,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地钻研探索。“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把这个事做好。”
在赵庆安的窑厂,从事制砖的120余位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冬天是不烧砖的。大家一年干七八个月,每人平均能挣5万元到6万元。期间,自家地里的活也不耽误干,该收玉米、小麦时就回家收。”记者了解到,2020年,赵庆安的窑厂被聊城市有关部门评为“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爱心企业”等。
赵庆安告诉记者,未来他希望和窑厂工人、家人们一起,努力成为临清贡砖行业的排头兵。“至少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工艺传下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