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聊城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呈现兼容并包的特色。山东省民俗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上,来自聊城大学的邵雪彤作题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聊城剪纸为例》的研究分享,探讨新时代下民间剪纸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
剪纸在百姓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剪纸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早期的剪纸并非以纸张为原料进行剪裁刻画,金属箔片、皮革、布料等均可作为这种镂空装饰物的原材料。据考证,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剪纸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内,剪纸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间艺术本质是人们生活的延伸和精神补偿。剪纸大量出现在礼俗、生活、节令等领域,剪纸艺人、剪纸作坊也有了生存空间。剪纸既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满足百姓的精神需要,又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改善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邵雪彤表示。
聊城剪纸是明清时期东昌府(今聊城)境域内民众创作、传承并使用的剪纸的总称,包含东昌府区剪纸、阳谷剪纸、冠县剪纸、茌平剪纸等。大运河穿聊城而过,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动力。明清时期繁荣的漕运带动当地工商业发展,文化事业随之亦兴盛。这为聊城地区剪纸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聊城剪纸作为一种受外来流入群体影响,经多种文化碰撞交流而产生的艺术,既具有本区域特色,又兼具其他地区风情。从许多作品便可看出,聊城剪纸粗犷与精细两种风格并存,注重整体轮廓,线条刚劲有力,随剪成形无需打草稿。”邵雪彤介绍。
剪纸具有美观性,能够装点百姓的生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聊城剪纸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成为体现运河流域民俗的重要物象,将许多流传已久的习俗以艺术的方式具象化。在聊城地区,剪纸在各种节日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新年期间窗花剪纸和过门笺可以增添节日气氛。聊城剪纸在当地百姓重要的仪礼中也十分重要。根据当地习俗,新人结婚时,需要准备整套的喜花剪纸,包含月亮、角花、扣碗,以表示对新人的祝愿和庆贺。此外,扎彩也是聊城地区较有特色的剪纸种类,采用刀刻的形式创作而成,颜色丰富,形状多为小锯条状或方形,多用于轿、楼之上。”邵雪彤介绍。
剪纸形式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聊城的剪纸也经历了起伏变化。邵雪彤认为:“在本体材质、形制等方面,聊城剪纸遇到了危机,然而,也有重大机遇出现。其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社会审美水平进一步提升,聊城剪纸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形式、内容、题材上都有了很多创新;其二,聊城剪纸进入非遗保护范畴后,地方文化部门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发展措施,学术领域对其研究也不断开展,聊城剪纸的价值被肯定,并得到更多关注。”
在聊城当地,剪纸突破了其原有的属性,与多种形态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品,丰富百姓生活。邵雪彤以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剪纸传承人梁颖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传承人的创新与尝试在促进非遗的传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传承人利用设计中抽象、简约、现代的理念与时代话题相结合创作的剪纸作品,符合当下社会群体的审美,也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聊城剪纸的发展。此外,以剪纸为表现形式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不仅继承了剪纸中的文化元素,也将传统非遗以新的方式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梁颖将中国传统服饰与剪纸融合,创作的剪纸题材旗袍、披帛、斗篷、帽子、饰品等,别具美感,引起多方赞誉。
“聊城剪纸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物象,也是当地人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和物质载体。分析聊城剪纸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解释其与百姓生活产生的关联,阐释其与生活变迁产生关联互动的方式方法,可以便于针对性地在当下找到实现聊城剪纸传承与发展的举措,探究其在当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邵雪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