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山东的“英雄地质队”:风餐露宿危险重重中,探明金资源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2023-01-10 09:59:4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1958年,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队”)在招远诞生,数十年间,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这把“金钥匙”也开启了无数扇隐藏黄金的大门。据统计,六队累计探获黄金2810余吨,占全国黄金探获量近五分之一,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六队一直将寻金视为使命,1992年,六队被国务院授予了“英雄地质队”的荣誉称号。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这段“点石成金”的路,都离不开六队人的代代相传的精神,哪怕在山穷水尽之日,他们也能用技术和辛劳扭转乾坤,“柳暗花明”,用一腔赤子之心寻金报国。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队员在一起交流

在路上行走

在寺庄钻探施工

对于队员来说,上山容易下山难

三位老专家的对话

六队队员在翻山越岭

队员在野外工作

一队“金钥匙”

烟台招远,其丰富的黄金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使其闻名中外,素来被誉为“金城天府”和“中国金都”。

相传,在招远这座城市,有许多关于黄金的神话故事,有一则传言,“金骡走,磨子转,磨下全是金蛋蛋。”因为山神将金豆子种在山上,所以这里的金子是挖不完的,要想拿到金豆子,就要拿到开山的金钥匙。

1958年,这组“金钥匙”出现了。

当年春天,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组建完毕,队员们转战在齐鲁大地之上,跋山涉水,开启了寻金之路,他们抛家舍业、风餐露宿,白天与艳阳酷暑为伍,夜里与星月为伴,终不负众望,为国家寻得了一座又一座金矿。

黄金,作为重要的资源,它可以在全世界内流通,被各国公认,它不仅仅是金融经济稳定器,也不单单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更是科技产品的原材料,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漫长的岁月里,六队人也深谙此事,一直在找矿的路上,他们的格局和气魄使得“英雄地质队”的精神故事流传至今。如何介绍六队呢?他们身上的标签和荣誉太多了,探获特大型金矿床14处,累计探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金资源量的五分之一,钻探进尺500余万米,相当于600多个珠穆朗玛峰……

不仅如此,六队在实践中总结创立的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打破了“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理论,塑造了我国金矿资源勘查新格局(焦家式金矿占全国金矿的85%以上),在国际地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山东的“五朵金花”

关于六队的成就,不得不提山东半岛的“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是货真价实的深藏地下的“金花”。

从2005年到2016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找到了五座特大超大型金矿:寺庄、焦家深部、朱郭李家、纱岭和前陈金矿,被誉为金矿勘查史上的“五朵金花”。五座金矿的黄金总储量达到731.83吨,这意味着仅凭一个六队,就撑起了全国黄金储量的半壁江山。

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据背后,是六队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如今的辉煌成就,是在过去的艰苦环境中一步步走来的。

当年的招远还只是个穷山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作为第一代“六队人”,86岁的刘振明回忆起往日,他记得,当时他们一批来的一共是七名大学生,那时候条件不好,他的床铺十分简单,在墙壁上打个木板,他就住在木板之上,度过了一夜又一夜。这还算条件好的,在另一个山庄,地标组、钻探组等队员住在猪圈马圈里,身旁就是牛粪马粪。

探矿的工具也简单,一顶柳条编织的安全帽、一个放大镜、一个背包,就这样,凭着理论知识与经验探索,探索了一处又一处。刘振明记得,那时候,为了寻找金矿,白天黑夜,他要值班抽水,一个人记录水流量变化,夜里,也要守在那里,就这样坚持了五天。

这样的条件十分常见,地质队员王永国讲述,寻找金矿的成功率非常低,难度很高,也正如此,需要队员们夜以继日的探索,成功寻矿的背后是无数失败经验的总结,但找矿是一门技术工作,并不能“大海捞针”,因此,六矿找矿的成功,离不开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

以往,受传统成矿理论束缚,六队建队初期只在含金石英脉型金矿里打转,但“焦家式”金矿的发现,打开了金矿勘查的新大门。

六队在实践中创立的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突破了当时地学界“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认识,引领了地勘队伍金矿找矿方向由石英脉型金矿向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重大转移。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焦家式金矿的勘查技术手段也日臻完善,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同类型的金矿床被不断发现,极大地提升了胶东金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985年,六队在实践中总结创立的《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等待凤凰涅槃

找矿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剩下的,就是没日没夜的工作,王永国提起这数十年的辛苦,轻描淡写而过。他参加过多起大型找矿,但时至今日,却还没给家里人买过一样金首饰,在他眼里,黄金不是饰品,是资源,是国家的资源。

风餐露宿是常事,刮风下雨也要守在野外,他们走过了不知道多少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性质”。王永国记得,他在新疆的时候,要骑马进山里,一路颠簸,只能搭帐篷住宿,“离村庄太远了,一个月下去一次。”他说,山里的信号很差,手机也总是收不到信息。

不过,在六队眼里,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他们身上肩负着“英雄地质队”的称号,咬咬牙,身上都是责任。有人说过,这辈子,能为国家找到个金矿,也就算“功成名就”了。

六队的起点太高了,但经历辉煌后,也迎来了一场沉寂与落寞。当年,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代,这个时期,六队人面临着下岗待业,收入更是无法保障,职工们的生活难以为继。一些老工程师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当年,六队人散落在街头,有卖小吃的,卖糖葫芦的,还有做装修卖水果的,年轻人甚至说不上媳妇儿,一时间,六队像“解散”了。

2003年5月26日,六队第十二任队长王其鸿至今记得这个日子,那天他在车上前往六队,他听到的消息是,六队半年没有发工资了,欠了三千多万的外债。那天,他记得,两百多位员工站在那等他讲话,他说道:“我们六队,前辈是英雄,我们也不能丢了这个脸。”他要求员工在短时间内调整,“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但他知道,台下的员工热烈的掌声里,仍隐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穷则思变”!这条路非走不可,找金子才是出路。王其鸿说,“六队的专业特长是找金,要想重新崛起,就得找金子。”以往开采的都是500米以浅的黄金资源,全国正面临浅部黄金资源危机,深部找矿是唯一的出路。队员们自掏腰包,凑钱买设备,2005年,他们顶着巨大压力开始探索深部找矿,终于在莱州“寺庄会战”获得了重大收获,六队探获莱州寺庄特大型金矿,探明金51.83吨。这个深度特大金矿的发现,也拉开了胶东地区深部金矿勘察的序幕。

历经风雨的“英雄地质队”,实现了涅槃重生。

薪火相传

这六十多年来,这个用“寻矿报国”的英雄队,扎根于土壤之中,他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

风餐露宿、日夜无休,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常态,但还有更多未知风险在等待着他们。有人在抬着钻机的时候把胳膊压断了,还有人把颈椎砸断了,甚至有人为此丢掉了性命。1990年12月,队员董奎胜深夜踏雪接班,掉进了大雪覆盖的井中,不幸身亡。介绍六队历史的讲解员说:“他被找到时,井口下方布满了一道道抓痕……”

不过,即便困难重重,日子很苦,他们的精神还是传承了下去。今年34岁的范家盟,姥爷和舅舅都是地质队队员,他从小耳濡目染,听到了许多关于地质队的故事。在他眼里,姥爷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讲的那些地方,那些风土人情特别诱人,就像《西游记》里的景象。”受家人影响,他报了这个专业,但第一次实习时,他才真的明白地质人的辛苦,“一连多少日子,我们就在那里砸石头,机械性的。”

不过,正是这种艰苦的磨练,让这个80后小伙子独立挑起了大梁,成为水旺庄项目的负责人,目前,水旺庄项目共探获了186吨,成为特大型金矿床。

“我没像老队员一样,住过牛棚猪圈,但生活条件确实苦。”范家盟记得,他去新疆的时候,屋内的高温让他一晚晚睡不着,只能用凉水不时擦拭身体降温。在他的经历里,也和老一辈一样,遇到过危险,在方圆六十公里无居住区的地方,他们的车子在路上爆胎,求助无门,路上也没有信号,所幸被路过的人搭救,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这只是六队人工作景象的小小缩影,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驻扎在境外,甚至是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要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的山路,地表温度高达七十度的沙漠,还有蚊虫蛇蚁相伴……

常年在外,也就意味着,他们很难陪伴家人,错失了不知多少重要的日子。当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好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

齐鲁时代楷模

2022年10月2日,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六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所有队员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信中还写道,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察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察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2023年1月,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被山东省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说:“六队,每个人都是英雄,无数的英雄构建起了英雄地质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