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费县手绣:指尖飞舞“秀”生活

2023-03-22 09:32: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卞成飞(左二)在示范绣制细节(受访者提供)

非遗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亦是历经千百年传承的珍宝。时代不断发展进步,非遗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诞生,反之亦融入其中。在非遗工坊中,非遗亦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得以活化传承,非遗产品回归百姓生活。

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以下简称“费县手绣非遗工坊”)依托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费县手绣,带动周边群众投入项目生产,让就业群体增收的同时,亦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对费县手绣非遗工坊负责人、费县手绣代表性传承人卞成飞进行了专访。

就业不离家

挑针走线,信手为绣。造型大胆活泼,兼具神似与形似的费县手绣别具风格,通过夸张艺术手法造型造物,风格浓郁喜庆,寄托着大山深处质朴百姓的美好期盼。费县手绣有260余年的历史,技艺复杂,以破线绣、合线绣、立体绣等绣法为主,有辫针、齐针、掺针、抢针等针法。费县手绣多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题材,也可表现人物等内容。费县手绣风格鲜明,针法排列细致有序,粗犷中蕴藏细腻,具有浓郁的沂蒙地方特色。

自幼时起卞成飞便对刺绣兴趣浓厚,长大后的她依然没有将这份兴趣放下。大学时,她选择美术专业就读,为她日后的手绣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毕业后的10余年中,卞成飞将费县手绣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2016年,费县手绣非遗工坊成立,广泛吸引劳动力参与手绣工作。通过“培养+传承”的带动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费县手绣非遗工坊带动包括84户监测帮扶对象在内的5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增收2至3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就业者的经济条件。

“费县手绣非遗工坊设置在崔家沟村易地搬迁成立的社区之中。过去,村民居住在山区中,居住地分散;现在,大家居住集中,对就业者的培训和教学更容易,也为工坊的开设提供了客观条件。”卞成飞介绍。此外,工坊还在费城街道信国村、管家村、东胡家村等成立6处传承实训基地。经过培训的费县手绣从业者,可以灵活就业,既可以在手绣基地上班,又可以将绣片带回家做绣活,实现“就业不离家”。

非遗工坊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收入,也为费县手绣培育了更多后备人才力量,带动非遗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扩大传承群体

在当地,费县手绣产品既是民间传统的饰物,也是凝聚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绣的花样纹饰包含许多吉祥寓意,在绣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荷包需要用3层布叠加绣制,讲究三餐不断;虎头帽需用4层,虎头鞋用8层,讲究四平八稳。”卞成飞介绍。每一种造型的搭配、纹样的选择背后,都是一个精巧的故事,蕴含着百姓积极乐观、勤劳质朴的生活哲学。

与其他类非遗项目不同,历史中,刺绣属于女红的一种,其传播范围常局限于亲朋好友之中。若未形成颇具规模的织绣作坊,关于刺绣技法及背后文化寓意的交流空间也十分有限。加之过去沂蒙山区地理条件影响,许多费县手绣的精髓都未得到系统性梳理,如繁星般散落在各个独立的绣制者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长一段时间中,费县手绣在日常生活中便不多见,能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人也非易事。十余年来,卞成飞花费了许多心血,寻觅擅长费县手绣的老人了解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收集传统绣片。

卞成飞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对配色、造型等进行调整,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在非遗工坊中,这些技巧通过培训传授给从业者。仅在6处传承实训基地,工坊便已累计培训2.4万余人,极大地扩大了费县手绣传承群体。

在非遗工坊的培训中,因材施教十分重要。“生活中,大家会做针线活,但和刺绣还是有很大差距。很多人不由自主会将习惯带入其中,我会帮他们找到适合的图案和针法,更快上手。比如,擅长长短针的,可以绣梅花;喜欢斜针绣的,可以绣荷花。”卞成飞介绍。对于有能力的从业者,工坊还鼓励其自主创业,返回村中带动其他剩余劳动力从事手绣,工坊再对这些绣品进行统一收购,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持续产品创新

费县手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市场扩大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工坊也要不断创新,生产出满足现代生活的产品,才能走得更快更远。经过研究和市场调查,工坊对作品进行了改良,巧妙运用对比色,形成视觉冲击;增加狮子、老虎、葫芦等广受喜爱的图案;添上菩提子、流苏、掐丝珐琅件等时尚配饰;改进传统产品,将荷包内里填充朱砂、白芷、辛夷、丁香等中草药,制成香荷包;在技艺上研发了立体绣、撮针绣等针法,使得刺绣形象更栩栩如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费县手绣产品由原来的几十个品种逐渐增加到了24大类1000多个品种,覆盖生活多个方面。香荷包款式最为丰富且受众广泛,虎头鞋帽是当地新生儿的必备民俗产品,耳枕、虎头枕睡起来兼具“颜值”与实用性,开发的老虎摆件、敲敲锤、挂饰等文创产品也颇受年轻人欢迎……

“目前,工坊的压力主要来自新品的研发,平均一两个月就要研发出几款产品。总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吸引消费者。”卞成飞介绍道。

工坊绣制的所有产品,均由卞成飞亲自设计完成。每张绣片在绣制前,需在布面画出花样,时至今日,这一步骤都由卞成飞亲自完成,“绣片形状不规则,花样更加多变,只能人工画上去,还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替代。”因此,即便这些手绣作品最终是由不同绣制者完成,也具有统一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工坊的作品”。

未来,费县手绣非遗工坊计划通过非遗赋能农业,实现双赢。“临沂每个县区都有盛产的优质农产品,如柿子、石榴等。将这些农产品与手绣结合,既有吉祥寓意,也能助推农产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好物。”卞成飞介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