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从学术研究到诗词歌赋,关于牡丹的一切都在这套丛书里

2023-03-25 10:37: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

从《诗经》中青年男女互赠的信物,到顾恺之《洛神赋》中盛开于洛水之畔的花朵,再到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国色天香”的化身,在中国文化中,牡丹不仅仅是装点生活环境的植物花卉,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由此延伸的牡丹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日前,《中国牡丹文化大系》丛书迎来首发。这部总计12卷、近450万字的系列丛书,集史料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为牡丹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牡丹流长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花大色艳、花型端庄、花香四溢的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等美誉,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美好象征。牡丹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牡丹进入诗歌已有约3000年历史。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对牡丹的赞美,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牡丹文化,中共菏泽市委原常委、菏泽军分区原政委、济南菏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牡丹文化大系》总编辑宋新立,自2014年底即开始策划设计丛书选题,并邀请我国牡丹产业、牡丹文化等领域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加盟合作编纂。系列丛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历史卷》《国花卷》《人物卷》《诗词卷(古代)》《诗词卷(近现代)》《传媒卷》《故事卷》《谱录卷》《书画卷》《摄影卷》《收藏卷》《产业卷》等12卷。

丛书主要采用结构化创作手段,撷取资料汇编而成,从牡丹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产业发展、文化艺术、诗词歌赋、传说故事、主题收藏等视角,对牡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和整体设计,并广泛收集整理大量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编纂工程浩大。

“牡丹的悠久历史千古可循,且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积淀和内涵及成果十分深厚且丰富。系列丛书既可作为牡丹文化研究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牡丹文化爱好者的收藏珍品,还可作为牡丹文化传播者交流和馈赠的礼品。同时,《中国牡丹文化大系》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牡丹国花确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宋新立介绍。

文化象征

从地域分布来看,牡丹在中国广泛分布,长江和黄河的诸多流域都可看到其身影。这为牡丹文化的兴起及普及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现代科学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原始野生牡丹种群被分为13类,分别分布于陕、甘、宁、青、藏等13个省区。此外,古人在冀、鲁、闽、浙等地也发现野生牡丹,牡丹在中国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宋新立表示。

牡丹花姿雍容多态,花大叶阔,花色丰富艳丽,花香宜人,气韵高雅,有百卉之德。除了超高的“颜值”,牡丹还有药用价值。“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对牡丹药用情况有如此记载。此外,同时期的其它药用书籍也对牡丹多有记录。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让牡丹形象进入艺术领域,也成为文化领域内人们观赏的对象。

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被引入其中,成为装点皇家园林的靓丽风景。进入唐代后,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传奇小说《龙城录》中记载了上林苑园林中双头牡丹花开之时,唐高宗设宴款待群臣的情形,席间众人均赋诗吟牡丹。唐代,牡丹的园林应用和文化形成进入一次鼎盛期。

庭院中的牡丹引来众人为其花姿倾倒,文人墨客吟诵诗歌咏唱牡丹。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创作中,牡丹被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与品格,也承担了更多的文化作用。刘禹锡曾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描写赏花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李正封留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皮日休也曾书写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并世代延续下来。

精神财富

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诸多优秀品格。宋新立认为,历史中与牡丹相关的文化作品甚多,牡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牡丹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唐宋元明清时期,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甚至千古绝唱的牡丹诗词不断涌现外,更有《洛阳牡丹年记》《曹州牡丹谱》《牡丹荣辱志》等牡丹专著问世。与此同时,牡丹传说故事及与牡丹相关的雕塑、音乐、戏剧、书画、服饰等文化现象亦层出不穷,牡丹文化除了种类繁多的有形载体外,也包含广泛的无形财富。”

牡丹花形巨大,姹紫嫣红,有富丽堂皇之态。人们讲“牡丹归来不看花”,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历史中,牡丹多有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象征。对百姓来说,牡丹有富贵之意,得到广泛喜爱。但牡丹之富贵出自苦寒,“富而无骄”“贵而不挟”,这便为牡丹赋予了另一种自强的品格。

自从发现牡丹之际,中国人就在用牡丹、赏牡丹、爱牡丹、诵牡丹、画牡丹。牡丹已被镌刻在民族基因之中,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由牡丹形成的文化历经数千年,历久弥新。古往今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均有许多以牡丹为题材的名篇佳作留存于世,形成丰硕的文化遗产。

牡丹文化深深根植于百姓生活中,反映了人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是普罗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如今,牡丹文化已经涵盖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美学、文学、经济学等诸多门类和学科。宋新立希望通过丛书广泛呼吁社会各界保护牡丹文化,更要竭尽全力传承牡丹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一阶段,我们已经编纂出版12卷丛书;第二阶段,我们还将陆续编纂设计牡丹文化其他类别的多部分卷。如,《散文卷》《工艺美术卷》《书画卷》(当代)、《诗词卷》(当代)等。希望通过系列丛书更好地传播弘扬牡丹文化。”宋新立介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