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故城里的高密国

2023-03-27 09:50: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实习生 龚佳玲 发自潍坊高密

城阴城遗址

 

陶马顷王冢出土 高密市博物馆藏

“大禹封国,三贤故里”,是“凤城”高密的文化名片。秦时设县,汉代设高密国,历史便在古迹与文物中互为表里。如今,残存的城阴城遗址,耸立的柴沟汉墓群,成为那段古老历史“纪念碑”式的见证。高密市博物馆里,东周时期齐国的刀币,汉代走来的陶马、精致富丽的铜镜,以及国家一级文物孙仲隐墓志……古高密的历史在这里鲜活起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高密见到,近年来,当地围绕城阴城遗址建起了一个小景区,偌大的宣传牌在村旁的主干道边立了起来。那里是高密故城,是最“靠近”高密国的地方,也是八旬老人王中家常去闲坐之地。2023年春天伊始,高密市柏城镇的前冢子头遗址,来自山东大学的考古工作组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考古勘探的步伐。古老的高密大地上,更多遥远的历史正在被看见。

顷王冢

西汉铜熏炉 城阴城遗址出土 高密市博物馆藏

老人与故城 

从高密市往西南方前行约25公里,井沟镇城后刘家庄村南,一座汉代城址遗存,延续着古高密的历史记忆。这座高密故城遗址,坐落在民居与田野之间,西距潍河约2.5公里。城后刘家庄村、城后王家庄村等地名,昭示着这里历史的痕迹。遗址四周建有仿古式围墙,灰砖朱瓦,周围列植树木,入口南北两侧各建有一座凉亭,景色别致。

围墙把遗址框为一个方形院落,曾经偌大的古国都城,如今地上仅存一个黄土堆位于小院中央。在土堆西侧,有一块当地镇政府在2013年所立的石碑,上面写着“城阴城遗址”。石碑上的简介提到,城阴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周长8000米,面积4平方公里。自战国到两汉,城阴城一直作为古高密的县治、国治、郡治所在,是最早的“高密城”。

现存的这座土堆,乃是城阴城东北角的一部分城墙残垣。土堆呈并不规则的凹凸状,上面长满了灌木,粗壮的榆树错落其间,周围环栽松树。彼时未及春深,除了青翠的松树,榆树与灌木的枝叶尚未返青。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前往探访城阴城遗址当天,连续几日的大风还没有停住,这座不大的院子里,充斥着狂风的呼啸声。

走近遗址时,记者偶然遇见一位耄耋老人。当时,他正独坐在小院的东北角,晒着太阳。他叫王中家,家住城后刘家庄村,今年83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没事的时候,常来坐一会,“这里环境也比较好,也安静。”他简短地提到,关于他如何在年轻时离开家乡去往吉林工作,退休后又回到高密老家。然后,继续讲述了他所了解的高密国,以及他曾见过而今风景不再的城阴城。

王中家说,自他记事起,城阴城遗址城墙的高度接近10米,宽约20米。“这就是老高密城,当时还很壮观。”据他所见,城墙呈斜坡状,“北面的城墙呈北高南低,南面的城墙就是南高北低了。”以前有城门,后来毁损不见,剩下“几个豁口”。再后来,城墙遭到破坏。

城阴城,也称龙且城,相传楚将龙且曾屯兵在此,也有史书记载他屯兵在城阴城南。“楚汉相争时,韩信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凉台附近。这里是古战场。”王中家提到的凉台,是城阴城遗址西南方约10公里车程,潍河西岸的凉台遗址,当地人称“韩信点将台”。公元前204年,在著名的“潍水之战”中,韩信率军击败项羽部下大将龙且率领的楚齐联军,斩杀龙且、擒齐王田广。又传,汉王刘邦曾在潍河西岸建造高台与楼阁以乘凉,故名凉台。

“城阴城,是目前有史可循的最早称为‘高密’的古城。”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涛告诉记者,城阴城是当年高密国的国都,“下辖5个县。”在城阴城以西不远的那场大战进行时,这片土地尚未叫做高密国。直到131年后,以城阴城为中心的高密,得以高密国一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孙涛对记者说,城阴城南十余里,曾是西汉另一个侯国所在——稻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125年),齐王刘肥之孙刘定被封为稻侯,王莽篡汉时国除。据说,稻城曾有当时潍水流域最大的古堰之一“潍水堰”,旁有稻田万顷,东汉大儒郑玄的家就在稻城边上。城阴城西北还曾有胶阳城,即汉代胶阳国所在,传二世,无嗣国除。第一代胶阳侯刘汉,便是高密国第一代王刘弘之子,第二代王刘章的兄弟。今天的高密市区一带,乃是西汉夷安县之地。

2001年,高密市政府在城阴城遗址周围修建起围墙,以及进行了铺路、绿化等相关保护工作。如今,在城阴城遗址的入口处,两块文物保护牌宣告着这座土堆的历史底蕴与意义:2013年,城阴城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高密故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四神铜镜 城阴城遗址出土 高密市博物馆藏

杨家岭1、2号汉墓

“封国高密”

文献记载,汉代设高密国以前,高密之名在战国时代便已存在,当时属于齐地。一说,高密之名的由来与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有关。据先秦史书《世本》记载:“鲧娶有莘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后世史书中又有“高密,禹所封国”一语,高密地名由此得来。另有说法,高密因境内有密水而得名。而今,“大禹封国,三贤(晏婴、郑玄、刘墉)故里”,早已成为当地颇有代表性的宣传语之一。

众所周知,秦朝建立后,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高密,即是当时设立的县之一,城阴城为县治所。西汉建立后,沿用郡县制,同时启用分封制。公元前201年,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包括6郡73县,高密为6郡之一的胶西郡的治所。37年后,胶西郡改设胶西国。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刘肥之子昌平侯刘卬为胶西王,仍以高密为都城。老子李耳的后裔李解,曾任胶西太傅。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曾为胶西相,其著作后人汇编为《董胶西集》。封王10年后,刘卬参与了吴楚“七国之乱”,后兵败自杀。胶西国复为胶西郡。

81年后,高密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为高密国,以高密为王都,汉武帝之孙刘弘为第一代高密王。刘弘的父亲是汉武帝第4子广陵厉王刘胥。据《汉书》记载,刘胥身高体壮,力能扛鼎,能空手与熊等猛兽搏斗,但因“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刘弘是刘胥的幼子。史书中,关于他以及后来的几任高密王的记录非常少。我们仅知道,他在获封高密王的8年后(公元前65年)去世,谥号为“哀”。他的儿子刘章继位,成为高密国第二代王,在位34年去世,称高密顷王。刘章之子刘宽接替为王,是为高密怀王,在位11年。后来,刘宽之子刘慎继位,成为高密国第四代王,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在位11年。

公元9年,王莽篡汉,次年,高密国改为章牟。高密国的历史至此告一段落,直到东汉初,高密之名才得以恢复,后成为北海国所辖侯国。公元37年,东汉开国名将邓禹被封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他的后裔相继在高密、昌安、夷安为侯,直至东汉末。西晋时,曾重设高密国,国都则由城阴城东迁至胶河西岸的西黔陬城。

彼时,城阴城不再作为高密国的“中心”,高密国再也难寻大汉气象。后来,几经朝代更迭,作为老高密城的城阴城饱受战火摧残。至隋初,因破败严重,县治迁到故县(今高密市柏城镇故献村)附近。

考古高密国

零星的遗迹散布在村郊野外,城阴城遗址成了高密国残留的一点光辉。跟随考古人员的脚步,我们得以瞥见故城风貌。遥远的高密国,便在这里“转身”。记者在高密市博物馆得知,目前,作为高密国都城的城阴城遗址尚未正式考古发掘,但进行过数次考古勘探,基本面貌可见。

上世纪80年代,原高密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储森等文物工作者,曾对城阴城遗址进行过考古调查。据李储森所述,早年间,工作人员曾在城址南部发现大量瓦当、古货币等遗物。1981年冬天,又在城址的东南角发现墓葬区,出土了部分遗物。后来,潍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高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又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

王中家对记者说的“城门”“豁口”,在城阴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报告中有着更为详细的记录。经勘探,工作人员发现了6座城门,东、西、北各一座,其中,南城墙中部的三个豁口,后被探明为三个城门,当地人称为“武朝门”,门道宽12米,距地表2.1米。城墙之外,有护城河,“大部分河道已淤塞,但河床遗迹依然可辨。”

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汉代高密国的“足迹”也“重见天日”。在城址中部偏南,距南城墙750米,距北城墙约1200米处,工作人员探明一条东西向的汉代古道路,与东、西城门相交,道路宽12米,“系城阴城营建以后的主要街道。”另在城址北部中段,又发现一条南北向的汉代古道路,北接北城门,两条道路相交形成“T”型布局。

在城阴城的中部、南部,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建筑基址,包括宫殿建筑群、居住遗址等,出土了相关建筑材料遗物。还在城址西南部以及中部偏西,探明冶铁、铸铜遗址各一处,并出土大量相关遗物,表明这里可能是汉代重要的冶铁、铸铜地所在。

2017年、2019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高密市博物馆、潍坊潍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在城阴城遗址开展了进一步考古勘探,“确定了城壕、城内水沟和相关道路的具体坐标点,并在相关区域新发现了石臼、建筑构件等遗物。”

古代的高密城,绝大部分早已深埋地下。故城之上,冬小麦继续在春天生长。在城阴城以南,连成片的广阔田野之间,数座小山似的汉代大墓千年后依然屹立在这里,与城阴城遥相呼应。这些汉墓的主人,正是汉代胶西国、高密国的王侯贵族。

王侯大墓

在城阴城外的西南、西部及西北部,文物工作者探明墓区5处。城阴城西南300米处有一处“乱冢坡”,平民墓区以东坐落着前营村和后营村。“据说,村民的祖先是给城阴城看营地的,村名也由此而来。”在高密西南乡,汉代胶西国、高密国王侯家族墓地合称为柴沟汉墓群,包括顷王冢、山阴冢、小妹冢、杨家岭1-4号墓。2015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规模最大、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顷王冢。

从城阴城遗址往南约13公里处,行至柴沟镇注沟社区,位于省道北侧平地起了一座小“山”,这便是《高密县志》中记载的顷王冢。“在汉代高密,称为顷王的只有刘章一人。”关于顷王冢,注沟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口音读为“秦王冢”。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站到顷王冢旁,眼前是西汉高密国第二代王的埋身之地,庞大的封土表面,布满低矮而细的杂草灌木,东南角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

“封土高35米,直径120米。”沿着顷王冢外围绕行,该工作人员边走边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生”,近几十年才开始长草。“顷王冢的封土是用熟土夯筑的,非常坚硬。后来封土经过风化,以及长年累月大风刮来浮土和种子”,才慢慢长出植被。记者随后在李储森的勘探报告中也看到,有关顷王冢“封土之上无任何植物生长,故而流失严重”的记录。

“顷王冢附近,是一个汉墓群。”在顷王冢东侧约百米处,记者见到了另一座封土较矮的汉墓——山阴冢,据传此为刘章妻子之墓。在顷王冢东北方约5公里车程处,大刘戈庄村北,还有一座小妹冢,相传该墓埋葬的是刘章的妹妹。当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年刘章死后,他的妹妹前来吊唁,眼看就要赶到其兄之墓,不曾想在半路上去世,后葬于此地。

顷王冢以西,临近一处采石厂。围墙外的宣传牌上写着“矿地重生”等词语。记者被告知,近年来,当地计划打造一个“汉文化”主题的文旅开发项目,目前尚未完工。“每年清明节,过来参观游玩的人很多。”在顷王冢西南侧,已经立起了数座精美的石牌楼和多根高大的石柱。值得一提的,在顷王冢以西2.7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名为逄戈庄村,那里是清代大学士刘统勋、刘墉的故乡。

沿顷王冢往西南6.8公里车程,杨家岭村东南约400米,记者又辗转来到错落于广阔田野间的杨家岭汉墓旁。1号墓与2号墓的距离较近,两墓东西相隔,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马路穿过,封土上遍布细长的小树。其中,1号墓封土高约10米,东西、南北各百余米,当地人称之为摩天冢。2号墓封土高约7米,东西、南北约60米。2号墓西侧远处的汉墓,远观与这两座墓以及顷王冢的外形基本相似。

杨家岭汉墓地处高密市西南角。从这里再往南不远,就是诸城市。当地人告诉记者,汉墓所在的区域,地势较周围要高。结束探访后,汽车沿田野间的马路一路向北行驶。途中,往东北眺望,可以远远望见隆起于一马平川的顷王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