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实习生 龚佳玲 发自烟台
历史悠久的老街巷成为当地“烟台文化寻根之地”
4月18日,山东“走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烟台市。烟台莱阳市龙旺庄街道的食品工业园预制菜展厅、春雪智慧工厂、龙大美食工厂,诠释着“中国预制菜之乡”的城市名片。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和古生物博物馆,诉说着“中国恐龙之乡”的悠久与神秘。烟台芝罘区,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行走在所城里与朝阳街,目之所及,历史悠久的老街巷与老建筑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当地“烟台文化寻根之地”。
身躯庞大的恐龙骨架令人久久仰望
“莱阳味道”飘香
“从去年开始,我们龙旺庄街道承担起了擦亮全市‘中国预制菜之乡’名片的重任,然后牵头打造了全省首家预制菜综合展厅,赋能服务我们食品产业发展,宣传推介销售我们莱阳的预制菜品。”
在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工业园的预制菜展厅,龙旺庄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姜颖对记者说,2022年,莱阳市食品工业园与烟台财金集团、莱阳财金集团合作,成立国有资本平台公司(烟台富德食品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不断开拓线下市场,同时深化电商直播,“打造‘莱阳味道’这样一个区域公用品牌。”
在展厅内,“建设中国云厨房打造世界菜篮子”的标语,与“中国预制菜之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记者得知,4月15日,在“陌上花开——畅游烟台”暨“梨乡花语赏花季”启动仪式上,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为莱阳市授牌“中国预制菜第一市”。
据介绍,莱阳市与预制菜产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龙大食品为代表的莱阳一众企业开始向日本出口预制菜品。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当地目前已形成了以龙大、春雪、天府等企业为代表的“蔬菜、畜禽、水产、面点”等全品类、全链条预制菜产业体系。
记者了解到,莱阳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大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60余家。近年来,当地通过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莱阳市预制菜将“莱阳味道”香飘更远处,积极探索具有莱阳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努力为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莱阳方案”。目前,莱阳拥有各类预制菜生产企业200多家,2022年全市预制菜销售收入实现83.5亿元。2023年,预计全市预制菜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
信息化、数智化转型
在春雪智慧工厂,记者采访得知,投资2.46亿元的“年产4万吨鸡肉调理品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建成投产,“届时公司鸡肉调理品(预制菜)的产能由目前的8万吨增加到12万吨。”2023年,公司预制菜的销售目标增幅达到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于2022年初组建了春雪食品(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和青岛研销中心。
“公司从2002年开始做鸡肉调理品熟食,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从生产、研发到销售,积累了大量经验。”春雪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郑钧对记者说。2020年5月,春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整体变更设立,从事白羽鸡鸡肉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业务,配套以肉鸡宰杀与商品肉鸡养殖业务。
近年来,春雪致力于成为中国鸡肉调理品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生产规模达到年产鸡肉调理食品8万吨,年宰杀商品肉鸡1亿只,年产冷冻生鲜鸡肉24万吨,饲料42万吨。年实现综合销售收入2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预制菜也是山东龙大美食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的主营业务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龙大美食已成为一家主营业务涵盖预制菜肴、屠宰和养殖的“百亿营收、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近年来,龙大美食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支撑,食品业务瞄准亿万预制菜肴市场。2017年,龙大美食实现营收70亿元,成为中国肉食品行业三大品牌之一。2020年,公司营收超241亿元,净利润9.06亿元。
“中国恐龙之乡”
棘鼻青岛龙遗址博物馆内,两侧土台间有一条沟壑,潺潺流水穿遗址而过。在土坡上,错落分布着后来人们专门制作的恐龙骨头的仿制品,通过努力还原那个最初的场景,告诉人们恐龙从这里真实地“走”出过。
记者在该馆得知,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建率领的考察队发现这一地点并进行了发掘。自此至1958年间,又进行了多次发掘。2010年,相关专家对该地点再次进行了发掘,在该处发现了一枚非常罕见的龟鳌类蛋化石——莱阳水龟蛋。同年,莱阳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发掘地点,建设了这座保护性建筑。
距离棘鼻青岛龙遗址博物馆往南约1公里车程,便是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记者走进园区里的古生物博物馆看到,馆内收藏有众多出土自莱阳的恐龙、恐龙蛋与其它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置身馆内,身躯庞大的恐龙骨架,令人久久仰望,残存的恐龙骨头、恐龙蛋,又吸引不少游客俯身仔细观摩。
记者了解到,自1923年至今,莱阳古生物共有3次大发现和发掘。1923-1930年,当地发现并命名了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龙—中国谭氏龙;1950-1958年,当地发掘并组架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198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莱阳成立,代表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008年至今,中科院又在当地发现了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
史前世界文旅产业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东对记者说,近年来,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与古生物博物馆除了作为一个科学研究、来访参观的场所,也成为学生研学的理想去处。现已创立了三大科普品牌,白垩纪中国少年科学院、白垩纪大讲堂、白垩纪研学。被评为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行走齐鲁”资源单位等。
“烟台文化寻根之地”
“这边是我们烟台城市发源地,也是烟台的根,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这边的建筑是明清时期本地人的住宅。朱元璋当时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卫所,为了防倭寇。这里曾是当时烟台人打鱼的地方,后来成为奇山守御千户所”,所城里导游曲颖说。至清顺治年间卫所裁撤,康熙三年设奇山社,逐渐成为千户、军户后裔的居住性聚落。
烟台芝罘区,夜幕下的所城里灯光亮起,点缀着古朴的街巷与建筑,街上漫步的行人徜徉在一片历史与生活气息相融的美妙氛围中。伴随曲颖的讲述,行走在所城里的小巷,记者得以一览景色与感受烟台的古老历史文化。据悉,所城里内有完整文物本体院落262处,其中省保建筑35处、不可移动文物227处。2006年,整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地计划将这里打造为烟台文化寻根之地,通过“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三大空间,成为胶东非遗体验中心。
如果说所城里更多代表了烟台历史的传统,那么朝阳街便在传统中多了一份异域风情。所城里以北1.3公里处,便是朝阳街。那里代表着烟台的开埠文化,是当地曾经的“十里洋场”,距今已有159年历史。据了解,街区内集文化事件、商业活动、休闲娱乐、精品酒店乃至收藏级居住为一体,共有国保建筑20处、省保建筑7处、市保建筑17处、不可移动文物3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