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齐鲁最美青年 | 不懈方行远 奋斗正青春

2023-05-09 10:32:0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王承坤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山东省委、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3年“齐鲁最美青年”评选结果公布。今日“齐鲁最美青年”先进事迹展播将带来高级工程师张亚洲、投递员王德建和新农人张锦超的故事,他们有在高精端技术领域帮助国家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有在投递员岗位上先后为25位烈士忠魂找寻到亲人;有回乡创业将村里荒凉的黑山变成致富的黛青山……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坚强奋斗的点点滴滴,成为“凡人星光”的最好诠释。

为烈士寻家,他守护最长的思念

2016年的一天,在一次普通信件分拣作业中,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蒙阴县分公司坦埠支局投递员王德建发现了一封印有“帮烈士找到家”的信件,这封信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收信地址是“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收件人是“公建厚烈士”,旁边还用一行小字写到: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由于地址不详无法投递,本可以“一退了之”,但王德建不愿意让烈士们就这样“无人知晓”。他利用工作之余走村串户,用了整整3天时间,从地名、人名的同音字找起,终于核实了烈士的准确信息——“朱下村”实际应为“诸夏村”,“公建厚”应为“龚建厚”,并将这封信送到了烈士亲人手中。

自此,王德建踏上了帮烈士“回家”的寻亲路。日常投递时,王德建有意识地多和村中老人聊天,了解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下班回家后,他翻看史志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地图,加入到了“烈士寻亲志愿者联盟”,借助团队的力量为烈士寻亲。

帮助烈士“回家”,最大的困难就是落实人名、地名。2019年,公茂英烈士的儿子公丕平老人给王德建打来电话,说父亲牺牲多年,一直没有找到牺牲地,想请王德建帮忙。王德建根据烈士证明上的地址——湖南相家桥开始查找。通过反复查证,他感觉“相家桥”应该是“杨家桥”。他又从网上查阅资料,最终确定了湖南省祁东县杨家桥。得知消息后,公丕平老人让儿子驱车1300余公里,拉着他赶往父亲的牺牲地。公丕平激动地说:“王德建圆了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参加工作以来,王德建始终以真诚的服务和饱满的热情,做好邮政服务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市邮政系统先进个人”“最美临沂邮政人”和山东邮政网运投递“五星闪耀”劳动竞赛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临沂市“最美邮递员”,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王德建先后帮助25名烈士忠魂回到亲人身边。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投递员王德建默默坚持帮助烈属找寻他们最长的思念。

潜心钻研,他在尖端领域实现跨越

高端实时频谱分析仪产品全球90%的市场份额主要由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实时频谱分析仪的缺失是我国电子装备产业链测试环节的一大短板,严重制约了雷达、通信等我国重点发展领域高精尖电子通信装备的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为了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张亚洲勇挑重担,和公司团队经历了六百多个日夜进行方案规划、设计与试验,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一心扑到关键技术攻关的事务上来。

最终,他带领团队打破了我国微波毫米波频谱测试方面受制约的困境,突破了基于硬件实时处理的突发信号瞬态事件实时测量技术,解决了大带宽瞬变信号实时分析等多项制约我国微波毫米波信号分析仪器发展的技术难题,多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高性能实时频谱分析测量能力。

作为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张亚洲先后主持和参与12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成功研制国内首台频率到85GHz的实时频谱分析仪,总体性能居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频谱分析仪和实时频谱分析仪产品为保障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参与研制的4051信号/频谱分析仪系列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研制测控保障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还突破了基于频谱直方图实时统计的瞬态频谱处理、信号多域动态特征实时触发等宽带实时频谱处理技术,解决了大带宽瞬变信号实时分析等多项制约我国微波毫米波信号分析仪器发展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电磁信号测试由“窄带测试”到“宽带测试”、由“稳态测试”到“瞬态测试”的技术跨越,大幅提高了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技术水平。

如今,张亚洲在尖端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带领团队拓步前行。未来,他将持续攻坚克难提升产品竞争力,再续国产微波测量仪器的新辉煌。

修复荒山,种出金石榴的新农人

黛青山原名黑山,许多年前淄博淄川区河东村村民在此开采石灰石,随着资源的枯竭,这里慢慢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山。2013年7月,张锦超的父亲张汉修决定把这座荒山承包下来。受父亲的影响,张锦超决定跟着父亲干,这便开始了以“山”为家的岁月。

在父亲的带领下,张锦超走遍了黛青山的每个角落,并绘制了地图,认真测量标识每个石坑,分析土质特点,研究适宜种植的物种。经过大半年的规划,黛青山的“生态修复植绿工程”开始实施。

在修复的过程中,张锦超多次前往外地学习考察,并到多所院校及科研单位,听取专家的建议。因为黛青山土壤富含天然硒元素,而且是青石土壤,偏碱性。经过反复的衡量比较,张锦超与父亲种下了满载着希望的软籽石榴树苗。但谁也没想到,因为寒潮天气和经验不足,石榴苗全部冻死,一棵也没有存活。

总结经验后,她与父亲一起研发了设施栽培,为这些树苗盖上冷棚。目前,黛青山的软籽石榴,被列入淄川区的重点农业产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填补了山东省软籽石榴的种植空白。

黛青山富硒生态园先后荣获“中国优质石榴基地”“突尼斯无籽石榴山东省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注册的“黛青山”富硒软籽石榴先后荣获“中国第八次全国优质石榴评奖金奖”“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绿博会金奖”“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优质果品大赛银奖”等奖项。2020年9月“黛青山软籽石榴”荣获中国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山东黛青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锦超致富不忘乡亲,2017年辐射带动残疾人贫困户22户,为他们提供免费软籽石榴种植技术,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果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张锦超还将向着“修复荒山矿坑、发展石榴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富裕众多农户”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