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部梅
刘雯雯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生
近日,一段视频于网络走红,山东姑娘手拿唢呐,一口气演奏了长达40秒的曲目《百鸟朝凤》,令人惊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演奏者刘雯雯,是一名出生于济宁唢呐世家的90后姑娘,也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生。曾经,在传统观念里,唢呐的吹奏或许会受限于民间,但刘雯雯带着唢呐,走向国际大门,使中国的传统音乐,赢得了来自海内外的掌声。刘雯雯说,唢呐,本就是民间乐器,它无需抹掉过去,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她希望未来世界都能听见唢呐的声音。
刘雯雯多次登上国际舞台
曾蒙着被子练习
1990年,刘雯雯出生于济宁,她的父亲是鲁西南小铜唢呐的第七代传人,母亲则是唢呐咔戏的第十二代传人。在唢呐世家世代传承的熏陶下,刘雯雯从小的记忆就和唢呐相关,很自然的就学了下去,“就像生命里本来就会存在的东西”。
大约四岁,小小的手掌还不足以撑起唢呐,刘雯雯已经开始接触唢呐。但传统岁月流传下来的习俗是“传男不传女”,身边除了母亲,没有女孩子学习,刘雯雯有点抗拒,她不太喜爱唢呐传出的具有穿透力的声音。那时,因自己技艺不熟,吹奏出的声音,使得身边的人急急地捂耳朵,她看见了别人脸上不满的表情,内心留下了一些阴影。
但在父母的要求下,唢呐拿起,就再没放下过,“我可以学舞蹈、唱歌、画画,但都只是为了辅助唢呐能吹得更好。”刘雯雯说,其实这是个力气活,要用身体发力,年幼时想要偷懒,总会被内行的父母发现,免不了“挨揍”。
为了不影响邻居,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早晨四点半,母亲都要带她去周边的动物园或是河边练习,在天然的舞台上,蚊虫就是观众,偶尔她会被来往的行人称赞或否定。逐渐地,她能吹出一些小曲了。
到了八九岁,母亲带着她东奔西走,到济南求学,去北京上海寻求名师指点,为了省钱,她们住在歌舞团旁的招待所,和别人拼房,为了不发出巨大的声音,母亲用三层被子蒙住她,在被子里练习,出来时已经大汗淋漓。在前往外地的路上,为了休息,她只能睡在绿皮火车硬座的下面,“鼻尖挨着的就是木板”。
不止不休
在父亲母亲朴素的思想下,从来没想过,女儿可以通过唢呐改变人生,“就是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了,一代不能完成的事,就两代。”他们能做的,就是铺路,让孩子能够走得更远,虽然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远方到底有多远。
一路吹奏,刘雯雯的专业之路确实走得越来越远。2008年,刘雯雯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更加系统地学习。
刘雯雯说,学习唢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要每天都练习,不断刺激身体各个部位,一旦停了,可能连5分钟的曲子都吹不下来。而且唢呐声音大,灵敏度又高,容易失误,一旦失误很容易就会被发现,每天都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的吹奏。
临近硕士毕业,刘雯雯都还没有理想的工作,那时候,她偶尔会不理解父母,“我觉得自己,只会吹唢呐,什么都不会,想着当时怎么没多学点,甚至那时我父母都自我反思了。”
话是如此,刘雯雯并没有停止练习唢呐,不知不觉间,唢呐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往日,十年二十年的时光,刘雯雯一直在默默的练习,没有任何回报,也看不见回报,甚至不知道怎样才会有回报,像一个不停摆动的钟表。所以,当她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尤其是国际舞台的那一刻,她真正感受到外界的认可,对精湛技艺的惊叹。
一种质的改变悄然发生了。
亮相国际舞台
在十几年或者更早以前,刘雯雯或许不愿意别人用老眼光看待唢呐,但现在反而能从容面对,它本身就是一个民间乐器,是不需要质疑的事实,“它来自民间,真正的来自民间,只是唢呐不光是这个样子,它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
2017年,刘雯雯跟着著名指挥家谭盾去悉尼歌剧院演出,演出之前,她曾对自己要穿的服装感觉到困惑,她准备了几件具有民族元素的衣服,询问谭盾的意见。
但谭盾反问,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刘雯雯至今记得,谭盾告诉她,不要自己将自己定格在小框框里,为了传播唢呐文化,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她可以用别人的语言方式去吹唢呐,“他让我明白,我不该让人觉得唢呐就该是这样的,而是多种可能的。”刘雯雯说,这段话,让她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第一次走出国门演出,刘雯雯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准备好后,背着包就走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经历过,就无法想象那样的场景。”刘雯雯说,当她到了以后,“感觉这是明星才会有的场景,新闻发布会,各种酒会,来自于国内外的媒体在我眼前,我整个人像傻了一样。”
刘雯雯记得,网上有一段那时候关于自己的采访,她苦笑,“我都不敢看,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今想想都后怕,应该再准备一下的。”
苦练二十年,终于等到了那一刻。刘雯雯说,他们其实经常在国内演出,但这种感觉在国外会体现的更加深刻,在舞台上,当现代交响乐与唢呐融合,演奏《百鸟朝凤》,观众感受到了来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奏着来自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那个时候,我骨子里觉得我是来自中国的,我代表了中国乐器,我不再仅是我自己而已。”
从那时起,她越来越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
首位唢呐博士生
2020年,在恩师著名唢呐大师刘英的鼓励下,刘雯雯决定报考博士。当时,刘雯雯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了,但她感觉成为博士“遥不可及”,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定试一试。
这场考试要求连续吹奏60分钟唢呐,这在行业人士看来,也是一件超高难度的事。因为吹唢呐对肺活量和体力都有很大要求。为此,每天她每天练习吹奏十二个小时唢呐,这其中的滋味有点“苦不堪言”。
终于,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生。
刘雯雯记得,前几天有人问她,除了唢呐,还有什么爱好。她说,“没有,我是没有朋友的,我永远有事情要做,但这件事永远和唢呐有关。”除去教学、上课、演出,每天都不能停下练唢呐,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经营朋友关系。过去,她也为没有自我而难过,如今,她安于也享受和唢呐有关的日子,她感谢父母,把自己推到了更大的舞台之上。
舞台是充满未知数的,刘雯雯说,不站在舞台上,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刘雯雯坦言,未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无法高强度频繁地站在舞台之上,所以她需要努力积累经验,传授给学生。
目前,刘雯雯走过了大约三十个国家,她说,演奏最多的就是唢呐曲目中最著名的《百鸟朝凤》,有资料里提到,在这首乐曲中仿佛能听到布谷鸟、鹧鸪、燕子、山喳喳、蓝雀、画眉、百灵等鸟儿的叫声。刘雯雯说,“我还曾加入了我母亲那边传承十二代的咔戏绝活,学习公鸡打鸣和母鸡下蛋这种非常接地气很生活化的场景。”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注意并爱上唢呐,刘雯雯跨界将唢呐和爵士、交响、摇滚等风格结合,比如唢呐钢琴协奏曲《敦煌魂》、爵士曲风《日与夜》等,并在其中收获了意外之喜。但她却不愿意学生这样做,她告诉学生,打好了坚实基础,未来才有更广阔天地。
“我是一名唢呐教师,第二个身份才是唢呐演奏家。”刘雯雯说,学习唢呐是一件长久的事,生活的诱惑很多,难免要有舍弃,“外界的喧嚣,华丽的都市,可能都和你没关系”。所以,她感觉自己有“很重的包袱”,这个包袱更多的来说,是关于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走红后的刘雯雯拒绝了一些综艺节目的邀约,而是努力在专业界站稳,因为她更多的不再考虑自己,而是身为教师,不仅希望唢呐的声音和情感被更多人听到感受到,更希望学生能静下心走着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