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以泉为脉。
再进一步说,泉城之脉,其根在之文化。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文脉似那一汩汩涌动不息的清泉,绵延流淌过章丘城子崖遗址的蛋壳黑陶,书写了济南国的冶铁“辉煌史”,凝结成杜甫笔下的“济南名士多”,走出了驰骋词坛的辛弃疾与李清照,也一度寄托于一段幽默风趣的山东快书。
对了,在这一长串名单上,一定不能落下的,还有那段在齐鲁大地上蜿蜒1200余里的齐长城。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迄今2000余年的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长城,被称作“长城之父”。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87年12月,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还有,齐长城起点,就是从济南开始的。
西起济南市长清区、东至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横跨7个地市的齐长城,有400余里在济南境内,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东西横亘1200余里的齐长城,两千余年后,在青山绿水间“一路生花”。
济南文脉,也曾由此出发。
前些天,“探寻齐长城”网络主题活动在济南启动。历经沧桑的齐长城起点,成了今天“探寻齐长城”的始点。
历久弥新的齐长城,再度被看见。
沿着齐长城,看见另面济南。
看见济南的底蕴
济南之名,源自位于“济水之南”的汉代济南郡。更早的时候,这里又称作泺邑、历下邑。
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恰好处于齐国、鲁国边界。在那个大国争霸、诸侯混战的时代,齐长城作为当时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应运而生。
先秦史书《管子》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在古代,“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例如,因地处济水北面而得名的济阳。
彼时,济南属齐国而去鲁国不远,由此成为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
《左传》记载,公元前555年,齐晋平阴之战爆发,晋国与鲁国等十余国军队直冲齐国西南边境,齐国被迫在防门展开防御。
齐长城起点及堑防门
史书中提到的防门,位于今天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附近。一般认为,至晚在那时起,齐长城已经在发挥它的军事作用。
在今天的广里村东北不远处,尚有一段齐长城起遗存。这便是齐长城的源头。
这座建于平地之上,现存长约260米,高约3米,宽约40米的长方土台,西邻黄河,东接大山,正是史书中记载的古代军事要塞遗迹。自此,齐长城一路向东绵延,直抵黄海之滨,成为齐文化的标志性载体。
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浩曾提到,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大舜文化、齐鲁文化、泉水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商埠文化在济南交相辉映。春秋时期,孔子在济南主持了齐、鲁两国著名的“夹谷会盟”,留下了孔子观礼处、闻韶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确立了济南作为齐鲁文化中心和齐鲁文化轴龙头城市的地位。
有研究指出,齐文化崇尚变革,鲁文化侧重守成。齐重工商,而鲁国重农。各具特色的齐文化与鲁文化,曾在济南这片土地上深度融合。
青石关及东山段长城(老照片,1929年拍摄)
回望历史,齐长城济南段沿线,古国林立,繁荣一时。济南文脉之深厚,自古闻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济南为官的曾巩在《齐州杂诗序》中写,“齐故为文学之国。”齐州,即济南古称。
1995年,济南长清区五峰街道的仙人台遗址,发现了周代邿国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珍贵文物。邿国,这个一度作为鲁国附庸而鲜见于史书记载的小国,后为鲁国所灭,再后来又为齐国所取。
通过这个周代小国颠沛的命运,可以见到齐鲁文化在济南历史文化进程中打下的深刻烙印。齐长城,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见证”,成为构成济南文脉的基本特色之一。
看见文旅赋能的济南
齐长城,从来不只是一座军事要塞。
据考古研究,齐长城沿线曾发现有齐国量器,足见当时的齐长城除了作为一座军事堡垒,也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商贸通道,是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近年来,济南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齐长城活化利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为激活齐长城,擦亮城市文脉,济南策划建设了锦阳关保护利用、三德范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等42个重点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开发建设卧云铺、逯家岭等五个长城古村落,打造齐长城“一线五村”高端乡村旅游区。同时推动齐长城沿线大峰山景区、九如山景区、七星台景区、香山景区、雪野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马套村、石子口、卧云铺等旅游特色村进一步升级。
锦阳关段齐长城残存墙体(北—南)
在齐长城章丘段、莱芜段,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三大关”巍峨屹立。历经沧桑的雄关古道,而今再度焕发活力。
锦阳关地处齐鲁古道,是当时齐国重兵把守的齐长城关隘之一。锦阳关段齐长城,是目前齐长城保护最完整的一段。2005年,锦阳关完成重建。登上高大的城楼,可以俯瞰蜿蜒在群山之间的齐长城,留下对千年历史的一瞥。
2022年4月,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项目正式开工。其中,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着力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一体的旅游景区,已被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
齐长城遗址博物馆,是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位于莱芜区雪野街道大厂村和娘娘庙村。据公示信息,齐长城遗址博物馆高22.1米,地上3层,建筑面积4892.99平方米。
章丘锦阳关段长城(东—西)
位于锦阳关西北约1公里处的石子口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村子西山头,还留存有当年齐国屯兵营遗迹。扎实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在这座齐长城脚下三面环山的小山村里体现的颇为生动。
2022年,依托齐长城、齐文化,石子口村打造了一条齐长城观光旅游专线。坐上这辆小火车,可从村子直达锦阳关西侧,一睹齐长城历史风韵。此外,依托当地山水资源,村里建起了一座座山间民宿。
如今的齐长城济南段,已是一条活力的历史文化长廊,一条蓬勃的文化旅游带,一条美丽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争做文化“两创”新标杆
有人形容,齐长城是“齐鲁大地的脊梁”。诚如斯言,这是齐鲁文化的脊梁,也是济南文脉的重要支撑。
2014年,济南莱芜区的“孟姜女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齐长城脚下的莱芜区茶叶口镇上王庄村里,历时4年多修建的山东黄石关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馆开馆。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观点指出,守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通过文化“两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两创”,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编
济南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济南持续焕活齐长城生命力,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2019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山东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构建“一廊、七段、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打造独具齐风鲁韵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带。
2021年9月,大型人文纪录片《齐长城》正式开机。基于齐鲁文化,通过齐长城沿线古迹、民俗风情与历史传说,打造记录和阐释齐长城最权威、最立体、最真实、最宝贵的影视精品。
2022年“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公布,济南长清区广里村北长城、定头崖西山长城在名单之列。如今,齐长城济南段沿线,建设了30余家国家3A级以上景区,12个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及各类主题民宿98个。
莱芜青石关西坡村东山段长城(北—南)
坚持保护优先,打造文化保护传承样板,深入挖掘与弘扬齐长城文化,济南冲在最前面。近年来,济南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10余项工程。目前,齐长城济南段沿线,共有遗产保护点108处。
2023年5月,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培训班仪式上,济南官方称,济南将围绕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在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争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样板。
用好齐长城这张名片,讲好济南“长城故事”,是济南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让齐长城“活”起来,济南勇当先锋。
图片来源:《齐长城志》(济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