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2023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五讲开讲

2023-08-22 10:30:0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首讲开讲以来,引发热烈反响。8月20日,2023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五讲开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学院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副主任方艳华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题,回溯建党史中的“觉醒年代”。

点燃红色火种的一段佳话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不仅是一段佳话,也是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

公开课现场,方艳华从李大钊的思想发展、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南陈北李相识相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四方面展开,阐述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的这段佳话。“关于陈独秀与李大钊相约建党的故事,实则经过了从‘北李南陈’到‘南陈北李’的转变。‘北李南陈’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20年。”方艳华解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这首诗即是相关的表述之一。此外,“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这首嵌名诗所讲述的也是“北李南陈”的故事。此后,“南陈北李”则最早出现在1933年。“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烈”杨杏佛在对联中所写形成了“南陈北李”的表述。

在方艳华看来,“北李南陈”和“南陈北李”两种说法谁先谁后没有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率先的角度解释。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率先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率先与陈独秀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此外,陈独秀的声望与影响也是一个理解方向。”

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过程中均起到了倡导、推动与组织的作用。也正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两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的早期组织,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南陈北李”相识相知并肩战斗

作为推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位先驱,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历程均与北大有着紧密关联。自1917年11月入职北大以来,在北大的10年时光里,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推动舆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确定马克思的中文译名,建立马克思主义团体、组织青年,第一个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同为1917年入职北大,陈独秀以一校一刊聚集全国青年,《新青年》杂志改造了一代新青年,后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转向马克思主义。

回溯历史,两人的相识则来源于著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章士钊的牵线。“1914年章士钊流亡日本,在东京创办《甲寅》杂志,这本杂志成为联结‘南陈北李’的纽带。”方艳华介绍。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一改颓废,把社会改造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此后,李大钊在《青春》(《新青年》第2卷第1号)中对陈独秀的《青年杂志》进行有力声援。

相识之后,同在北大任职的机会给了李大钊与陈独秀共事的新契机。“1917年1月,陈独秀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1917年11月,李大钊任职北大,二人开始共事。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并共同领导五四运动。”方艳华介绍。

相约建党开启新篇

在方艳华看来,“相约建党”是基于历史过程的一个概括性描述。“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9月16日,被放。1920年1月,陈独秀受邀秘密离开北京到武汉演讲,后返京。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拘捕,1920年2月中旬的一天,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去天津,二人相约在北京、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组织。”

1920年5月,陈独秀、李达等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6月讨论建党,李大钊一锤定音定名为“共产党”。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早期党组织,陈独秀被推举为首任书记。1920年10月,北京早期党组织创立。此后,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共产党早期党组织以及旅法中共早期组织、旅日中共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从1920年8月,上海的第一个早期党组织成立,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李大钊的组织下,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并且扩大到海外。”方艳华介绍,尽管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建党活动给予了很多帮助,但不能过高估计。“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各地党组织成立起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创建就水到渠成了。”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才真正体会到在困境中前行的不易,在曲折中坚持的艰辛。”公开课最后,方艳华以1919年《湘江评论》的创刊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收尾,激励公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