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实习生 冯可涵
来省博打卡的人很多,观众排队有序进入
当下,“到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风尚。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山东博物馆近期日接待量均在1万人次以上。每月开放26个工作日,据初步统计7月份的观众39万多人次,8月份参观人数更多,周末两天,观众每天都在2万多人次。
非洲动物大迁徙展览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目前,在山东博物馆有两项大展正在展出,一项是今年改造提升后的山东通史展,名称为“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从史前到近现代,分5个展厅,包含山东出土和传世的2000余件文物精品,基本上把山东历史发展脉络、突出特征以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呈现给公众。另一项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展》,展览汇集山东、河南、湖北、浙江等8省31处关键遗址的300多件文物,描绘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样貌,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打卡山东博物馆。随着人流有序进入山东博物馆内部,一股厚重与宏大的气息扑面而来,市民和游客也迫不及待地参观起来。
走进一楼5号展厅,《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展》正在展出。这里汇集了全国18家文博单位300余件(套)珍贵文物,有来自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的商代铜人面具,也有从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篆刻神徽、颇具朴质美感的玉琮,更有从辉煌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中走出来的朴素又精美的陶器、玉器。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的商代铜人面具
商代铜人面具的展台前围绕的游客最多,注视着那青铜面具的眼睛,仿佛能够穿越到数千年之前与古蜀人进行对话一样。
“孩子对三星堆很感兴趣,非得让我们带着去四川,这下好了,文物直接来咱山东了,给孩子高兴坏了。”市民李女士正和孩子一起认真地听着讲解器对展品的介绍,她告诉记者,带着孩子来博物馆是个非常好的事情,让孩子长长见识,感受感受文化的熏陶。“很多文物旁边还有可以进行互动的游戏,孩子也玩得很开心。博物馆配备了讲解器,用着很方便,可以带着孩子一路看一路听,收获很多。”
步入山东博物馆二楼序厅,一幅日出东方的画卷缓缓拉开序幕。从史前到近现代,5个展厅,5000平方米,2000余件文物……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画面,打开了观众通往古老山东历史的时光隧道,这就是备受瞩目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了。
5D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宋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
7号展厅展出的亚醜钺可说是备受观众喜爱,其圆滚滚的眼睛,上扬的嘴角,丑萌丑萌的形象让观众忍俊不禁。不少观众还手拿亚醜钺造型的文创雪糕前来与“真身”合影留念。
“建筑大气、藏品很丰富,便民工作做得太好了,预约进馆的程序设计不仅方便还非常人性化。”两位来自山西的游客告诉记者,他们来济南游玩,首站便到了山东博物馆。他们觉得山东博物馆是山东的名片,是山东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妇对记者说,虽然在山东生活,但这次却是他们第一次来山东博物馆,“好几千年前的人们就能做出来这么精美的器具,让我们开了眼界,回去之后要让家里的小辈也来参观一下。”
在展区中,记者观察到,有很多游客身穿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进行参观。来自青岛的准大学生小田(化名)穿着一身淡蓝色汉服与同伴正在汉代画像石展台前打卡拍照。“这些汉代画像石真的给我震撼到了,‘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真是名不虚传,感觉我穿着汉服直接就能走进这些画里。”她感慨说。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艘真正的古船,据介绍这是明代漕船,全长近22米,排水量32吨,是我国古船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例。此外,山东通史展中数字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从史前展厅的互动飞屏,到商周“动”起来的乐舞俑,再到宋元明清的沉浸式5D看运河,展览通过数字媒体的互动体验叙事为观众打造了多感交织的沉浸式体验空间。2000余件山东出土和传世文物精品,在数字化加持下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得鲜活可触。
来到山东博物馆三楼,小朋友们一下子多了起来,威武高大的恐龙化石、栩栩如生的非洲野生动物标本、色彩艳丽的矿物标本,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海洋贝类标本,小朋友们“看嗨了”。
实物与动画直观展示山东史前社会
“那个海岱日新展、三星堆的面具,还有山东老字号体验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挺深。”就在记者准备离开场馆时,一位穿着紫色汉服的姑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右手拿着亚醜钺文创雪糕,左手拿着一大袋在馆中购买的文创产品。她来自浙江,山东博物馆是她来山东游玩的最后一站。“这个亚醜钺很可爱,除了文创雪糕,我还买了不少亚醜钺冰箱贴,回去送朋友,感觉还挺好玩的。”
体验陶器制作过程的孩子们
【馆长访谈】
以服务观众为核心,讲好山东故事
刘延常,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主任,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曾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合作导师,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研究方向:商周考古、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
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山东博物馆。
刘延常:总体来说,山东博物馆具有建馆较早、综合性强、藏品丰富、建筑面积大、展览体系完备等特点。
山东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在金石保存所、广智院的基础上成立的。成立后,博物馆除了举办陈列展览,还承担了文物考古工作。1980年,考古部、文物管理部单独建制,成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主要职能转向文物博物馆工作,简单说就是具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
2010年,山东博物馆新馆在济南经十路建成开放。建筑面积大,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5万平方米。展厅数量多,设立23个展区,现在开放20个展区,这在全国省级馆里是少有的。
山东博物馆现有馆藏各类藏品40余万件,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自然标本、革命文物等别具特色,涉及30多个种类。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馆藏数量是丰富的。举个例子,馆藏甲骨1万余件,一级品1032件,从数量上来说,在全国排在第三位。自然标本种类丰富多样,数量73000余件,包括馆藏古生物化石、岩石矿物标本、现生植物标本、现生动物标本等。
馆藏品具有鲜明的山东地域特色。比如,山东博物馆现收藏有石刻拓片4000余幅,基本包含了山东地区大部分历史时期。其他包括孔府旧藏的一些服装服饰,特别是明代鲁王墓出土的服装服饰,保存很好,数量很多。
构建综合立体式展示展览体系
问:请介绍一下目前的展览情况。
刘延常: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增强了。博物馆工作也要遵循两个主线,一是做好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山东通史展是我们的基本陈列。2010年,山东通史展对外开放,为宣传山东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多年来,山东大地上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博物馆的展陈理念、展览技术与手段以及社会大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5月,改造提升后的山东通史展面向公众开放,名称为“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
展览分为“史前”“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道之行(近现代)”五个展厅,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线1200米,包含山东出土和传世的2000余件文物精品,基本上把山东历史发展脉络、突出特征以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呈现给公众,目前反响非常好,还登上中国博物馆热搜第二名。
7月份,山东博物馆配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承办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展》,展览汇集山东、河南、湖北、浙江等8省31处关键遗址的300多件文物,主要是针对文明起源,描绘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样貌,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都是考古最新出土的成果。每天都得超过1万观众到展厅参观,效果很不错。
我们还有一些专题展览。比如汉画像石、佛教造像、明清书画精品、古生物化石、玉器、甲骨文、瓷器,山东古代科技展、非洲动物大迁徙等等,这些专题展览是有力的补充。再加上一些临时展览。比如我们引进了《珍宝: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也很火爆。
由此,我们构建了地域特色鲜明,综合立体式展示展览体系。
学术研究是灵魂、是支撑
问:请谈谈山东博物馆的发展理念。
刘延常:当前,文旅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如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我们提出了“学术立馆”的理念。所谓学术立馆,就是以学术为支撑,以展览为核心,保护文物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服务民众和社会是目的。其中,学术研究是灵魂。
围绕学术立馆的理念,我们目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设置了齐鲁文博讲堂,定期与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围绕山东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突出特征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特别贡献,围绕我们的藏品资源、跟踪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前沿进行讲座,讲清楚我们中华文明的山东篇章,讲好山东故事,让我们的考古成果去实证,让我们的藏品和文物去说话。专家来讲课,我们全体职工都去听,特别要让讲解员和志愿者坐在前排,以提升宣传讲解能力。
设立馆长讲解日
问:如何看待“博物馆热”?
刘延常:“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热度。山东博物馆近期日接待量均在1万人次以上。每周一闭馆,据统计7月份的观众39万多人次,8月份参观人数更多,周末观众每天都在2万多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我们加强充实了讲解、安保、物业、值班人员等各方面人员力量。首先,在讲解这个环节,我们创新性地设立了“馆长讲解日”。每周二上午,馆长们轮流到展厅为广大观众讲解。馆长们都是专家,水平比较高,去给观众讲解,更有重点、更系统,一经推出受到业内和观众的好评。
周三到周日,由馆内研究专家和策展人为观众进行讲解。专家和策展人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角度加强对展览的解读和价值诠释,让更多观众走进展览策展的幕后,了解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
我们还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讲解员队伍,先后培养了全国十佳讲解员、山东省金牌讲解员、山东省五好讲解员等。也有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甘于奉献的志愿者讲解团队。
馆长、专家、策展人、讲解员、志愿者大家一起努力,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宣传讲解矩阵。在全国来说,我们是有特色的,理念是先进的,就是落实到服务观众为核心,讲好我们中华文明山东篇章和山东故事。
我们延长了开馆时间,早上早开门半小时,下午晚闭馆半小时,让观众有更多的时间来参观。夏季以来,我们率先在广场增加了很多遮阳避雨棚,让观众排队时不惧烈日,也不怕下雨。为了大量的观众快速进入,六个安全通道、两个安检通道都打开,增加安保人员和服务人员,能保证参观人流既安全又有序。
暑期即将结束,近期我们还举办了精彩纷呈的“博物馆文化之夜”活动,有3000名以中学生为主的观众在山东博物馆度过了一个收获满满的文化之夜、愉快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