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2023-10-11 10:44: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近年来,许多地区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音乐研究所所长,一级艺术研究向葵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分享其通过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路径,为其他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天然优势

山峦层层叠嶂,地势陡峭险峻,河谷错落纵横,水流潺潺密布……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北部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中,这样雄伟壮丽的景观随处可见。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兼有少部分高原地带,海拔高差达5000余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在保护区内,秀美的自然资源被积极开发利用。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名扬天下;北川国家森林公园、达古冰川国家地质公园、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等风格迥异;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实现整体保护。

从人文环境来看,保护区特色鲜明,文化类型为典型的农耕文化,有着民族多元、民族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羌族因多聚居在高山或半山地带,有“云朵上的民族”之誉,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州、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保护区包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平武7个县,涉及102个乡镇、970余个村寨。区域内总人口约计82万人,其中羌族人口近28万人,约占全国羌族总人数的96%。此外,保护区还拥有35座中国传统村落、14项国家级非遗、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葵介绍。

发挥文旅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在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效应,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当地不断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赋能经济发展。2008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羌族碉楼、村寨建筑遭受严重破坏。为保护羌文化,四川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新模式。建立15年来,保护区在非遗整体性保护道路上不断前进。向葵表示:“保护区的建立是我国明确保护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心和信心的举措,也是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承诺。”

跨界融合

保护区自然、人文、物质资源富集,具有品质高、特色强的特点与优势。其建立不仅体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保护区内三产联动,相互作用,跨界融合,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保护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保护区内由自然与物质文化资源带来的旅游总收入成倍增长,旅游产业持续保持在全国的‘第一方阵’。达古冰川风景区、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叠溪·松坪沟旅游区、药王谷风景区……保护区每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以上的风景名胜区不胜枚举。”向葵讲述起保护区旅游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品质。自然景观资源吸引八方来客,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则成为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关键要素。羌族被誉为中华民族演进史上的“活化石”。历史文化中所说的“炎黄子孙”,其中的“炎”指炎帝,即为羌民族的先祖。

中国古羌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是规模最庞大的古羌城堡建筑群和文化最集中的古羌文明传承体。这里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通过羌族传统仪式感受羌族民风民俗。从2013年开放至今,中国古羌城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00万人次,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

此外,保护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也成为亮点。向葵介绍,“农历二月初二的羌族夬儒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羌族瓦尔俄足节、农历六月初六的大禹祭祀活动,以及农历十月初一开启的最为隆重的羌年庆典活动……每到节俗之时,按照传统的方式举行盛大的节俗庆典活动,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为当地百姓在餐饮、住宿、特色产品等方面提供了经济来源的渠道。”

乡村振兴

每到夏秋季节,保护区内气候怡人,果蔬丰富,是旅游及文化体验的黄金时期。“进入旅游旺季,区域内的特色村寨以及各家民宿几乎家家爆满。这些民宿在保留保护区内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不仅带动了当地民众的就业致富,也促进了乡村振兴。”向葵表示。在特色文旅项目带动下,保护区内旅游服务业欣欣向荣,各种消费业态不断丰富,带动人气、商气、烟火气不断增长。

不同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羌族服饰和刺绣是羌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羌族服饰是羌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庞大。在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四大核心区域内,以生产制作羌族服饰为主的民营企业和作坊比比皆是。“以羌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企业和作坊多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批量生产羌族服饰,以满足羌族群众的日用需求。同时,他们也接收订单,设计生产带有羌民族符号的各类羌绣制品,以满足国内外客户需求。企业和作坊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也带动了传统服饰产业繁荣,产生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向葵介绍。

此外,各类农副产品的热销也为保护区生活的百姓带来不少的收益。各县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在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上有着各自的侧重,特色水果、有机蔬菜、食用菌类、优质药材等分布在不同地区。向葵介绍:“这些农副产品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同时它也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保护区文旅事业连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分享保护区产业融合发展经验的同时,向葵也看到其中不足之处,“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有待加强,还应继续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牵引客源市场;同时,还要继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游客参与和互动。”

对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护区通过产业联动增加群众经济收益,不仅维系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意识,带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更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将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实走深。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