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古人怎么给器物“照相”?

2023-11-21 11:56:0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持续繁荣的青铜器,在根植传统中不断创新;始于清代的作为器物“全身照”的全形拓,是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得知,由山东博物馆主办的“器以载道——山东晚期铜器的古意与新义”“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艺术展”两大新展将于11月22日正式开展。11月20日,通过一场媒体探展活动,记者提前看见两大新展的“庐山真面目”。

“青铜时代”的回响

夏商周时期,被人们称作“青铜时代”。顾名思义,青铜器与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是那个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的礼重,汉唐的沉寂,宋元的复生与转变,明清的仿古与新意……我们对于铜器时运命途的关心,更多地是对先民古人思想观念的观照,这种观照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透过晚期铜器,我们能看到“古人”与“古器”的关系。“古人”注视着先秦青铜器,催生了仿古的晚期铜器,还寓古于新地拓展了铜器种类用途。

步入“器以载道——山东晚期铜器的古意与新义”展馆,铜鼎、铜簋、铜爵……明清时代的各类铜器各自阐释着厚重的古意。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布明虎告诉记者,本次共展出约230件(组)铜器,展览希望表达的是“传承与创新”,同时展览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省内关于晚期铜器展览和研究的一个缺项。

“晚期铜器主要指宋代以后的铜器,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布明虎介绍,晚期铜器与早期青铜器不同的是,材质多使用黄铜铸造。这些器物既承载着过去,也连接了现在。如今,当我们凝视晚期铜器,传统与精神便在“古人”与我们之间再次传承。

古人的“照相术”

全形拓出于金石学家表现古器物图形的需求,诞生于清代嘉道年间。记者了解到,全形拓,又名立体拓、器形拓等,是一种将金石器物立体形态高保真地墨拓到纸张上的传拓技法,相当于为器物“拍摄全身照”,在传拓技法中难度最高,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在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惊鸿一瞥,成为金石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艺术展”现场,器物与拓片相衬展示。记者现场看到,青铜器的拓印占据很大部分,如展柜里的铜鼎与墙上悬挂的铜鼎拓片遥相呼应。立体与纸面,实物与拓印的不同质感,在展览现场的强烈对比中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意趣。

“全形拓相当于现在照片的功能。”山东博物馆馆员张祖伟对记者说,本次展览选择了100余件60余组的展品,展品既包括全形拓,也包括其他古籍书画,旨在体现全形拓文献方面的价值。

张祖伟说,古人如果得到一件称心的器物,如果要给远方的朋友分享,只能口述。而有了全形拓,无论是鉴赏还是研究,只需要看拓片就可以了,还能起到保护器物的作用。“全形拓兴起之后,成为金石学家之间交流的一种伴手礼”,通过寄给朋友拓片分享金石信息。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