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千慧
看护山水林田湖草沙,预警地质灾害、海洋风暴,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从城市湿地到塞外林场,从高山平原到大海小岛,自然资源工作者是与大自然最亲近的群体之一。山东省近日评选出10位“最美自然守护者”,他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跋涉的足迹、守望的身影、拼搏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希望田野、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本报自3月13日起陆续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今天再走近三位“最美自然守护者”,他们中作为先进典型,长期扎根一线,将奋斗的人生答卷书写在广袤大地上,也让自己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马元庆:做蔚蓝海洋有力的守护者
怀敬畏之心,守护美丽海洋。从小对海洋怀有敬畏之心的马元庆,自选择就读海洋大学的那天起,就立志把守护美丽海洋作为终生所要从事的事业,做海洋环境保护的“哨兵”。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作为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党委专职副书记、执行理事的马元庆始终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警监测等一线工作,为守护美丽海洋,贡献钢铁力量。一路走来,他见证了山东海洋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如今全省从业人员近千、素质水平提高、仪器设备精良、监测体系完善的良好局面。他先后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在二十年的工作历程中,马元庆不断突破创新,事必躬亲是践行一名海洋守护者操守与准则的最好诠释。在业务工作中,马元庆履职尽责,作风扎实,在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两大业务体系建设中,他率团队年度海上航行10000余海里,300余船次,并组织编写各类报告累计超200万字,为全省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他还依托大数据,带领团队创新建立了网格化的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控网络体系,搭建起全省海洋生态环境标准化数据库。他主持启动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试点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研究等工作,为建设美丽海洋点燃星星之火。同时,他承担的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生物絮团在低碳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建立简便、高效的生物絮团培养技术体系,节约养殖用水,减轻了因过量投喂饲料引起的海水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各项监测任务的同时,马元庆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余件,编制省地方标准6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省的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保护海洋对他来说不仅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工作者,马元庆二十载如一日,始终奋战在守护海洋的第一线。脚下有大海,肩上有担当,马元庆始终以一名海洋守护者的身份,不断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建设美丽海洋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蒙永辉:把生态修复文章写在齐鲁大地上
守初心,躬身勤耕,练就过硬地质本领。近二十年来,作为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生态修复部副部长兼生态工程技术所所长的蒙永辉始终坚守在野外艰苦地质工作一线,磨炼过硬专业本领,为更好服务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蒙永辉相继获得了全国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第一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省资源勘查开发行业科技杰出贡献奖、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齐鲁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张张荣誉证书刻录着他青春无悔的印记,一项项奖项成果折射出他智慧的光芒,一本本专著承载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取得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服务到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他还主持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地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参与成果先后获得各类奖励20余项。此外,由他精心打造的齐鲁工匠科技创新团队,秉承“工匠精神”,围绕中心工作,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全力支撑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先后还承担了“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黄河流域(山东段)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蒙永辉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在济南冷水岩溶泉域中首次发现了构造、岩浆岩和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优质地热田,开创了济南泉域中寻找浅部岩溶地热资源的先例,实现了找矿新突破,填补了济南东部地热找矿的空白。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守绿护绿,植绿活绿。”采访中,蒙永辉表示,他将满怀昂扬斗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力服务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成功协助申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动态监测,全力打造生态保护与修复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为全省国土资源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