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非遗保护 山东这样做

2024-05-01 10:36:3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增强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日前,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肥城市召开,全面总结前期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全省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  

提交一份工作“答卷”  

2023年,山东非遗保护工作在传承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交上一份高分“答卷”。  

在带动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非遗工坊是激发内生动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济南友谊葫芦非遗工坊等3个来自山东的非遗工坊上榜。这些非遗工坊助力当地形成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也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生产性保护。  

非遗工坊为非遗项目建立起融入现代生活、体现时代价值的契机。2023年12月,山东省公布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包含臻三环章丘铁锅非遗工坊等30家非遗工坊。目前,山东省共有省级非遗工坊60家。这些非遗工坊在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山东省公布了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确定了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20个;青岛市城阳区东流亭社区等5个案例入选“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山东省不仅把非遗的成长生态保护好,也把发展生态培育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让旅游的内涵被丰富,让非遗的活力被激发,山东不断推动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2023年,山东省公布第二批全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3家、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7条,不断提高非遗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去年,“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成功举办,二月二舞龙大会、中国荣成海洋民俗文化月等活动也不断打响山东非遗活动品牌。  

2024年,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坚持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上,推动非遗活化利用,促进非遗在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文旅消费、加强交流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在“进一步加强非遗基础工作,抓好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抓好非遗普及传播”三方面做好工作。  

探索一种工作方法  

围绕非遗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普及传播、理论研究等内容,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等7家单位分别分享了经验,贡献了先进的非遗保护工作方式方法。  

济南发挥品牌活动溢出带动效应,创新制度机制,强化活态传承,开创了“非遗名城”建设新局面。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经过多年的举办,济南形成了市民对非遗认可度高、传承人社会地位高、社会参与度高、群众自发性非遗活动多的良好局面。此外,通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济南形成非遗活动积极参与、非遗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围绕“泉润非遗”品牌,济南举办了非遗购物节、视频直播家乡年、寒暑假非遗研学月等十大活动,形成集传承、传播、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体系。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包括青岛在内的8个城市为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青岛将非遗融入社区百姓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2023年,东流亭社区等3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通过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青岛市形成试点工作的社区阵地。目前,青岛市有市级“非遗特色社区”63个。  

“通过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社区驻点传习、社区非遗展演、社区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青岛市300余名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入驻社区,开展公益传习,为居民带来生动的传统文化课。”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级干部唐静介绍。  

纳入试点城市后,青岛市共在社区举办5000余场传习实践活动,参与群体超过200万次;组织线上网络课堂200余场,受众人流量超过300万次。与此同时,青岛不仅将社区作为非遗传播的主要阵地,也不断拓展非遗传承的外延空间,“非遗进商圈”“非遗进公园”等系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让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激发传承活力。潍坊市、泰安市、聊城市、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以及齐鲁师范学院也分享了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  

建立一种学习态度  

山东非遗保护工作在实践领域广泛开展,诸多专家学者贡献了智慧力量。活动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和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分别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进行专题辅导,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帮助。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保护传承对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中国模式在此背景下被创造和运用。  

“中国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一定区域内对非遗进行整体保护。划定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富、文化特色非常鲜明、保存状况良好且在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整体保护的目的是让受到冲击而弱化的非遗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其他文化形成无缝对接,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陈华文表示。随后,陈华文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条件、申报程序、必要材料、重点挖掘、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参会人员展开辅导。  

龙佑铭在非遗项目挖掘申报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他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申报亚鲁王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等案例,介绍工作经验。他从文化生态保护区域非遗保护、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非遗存载空间与非遗保护等方面展开讲解,就非遗申报等问题进行辅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