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潘佳丽
非遗是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实现创造发展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如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尝试中,非遗融入百姓生活,焕发勃勃生机。日前,济南市“非遗转化”民营企业家记者见面会上,多位非遗产品生产制造企业负责人来到现场,分享非遗生产性保护经验,展现非遗融入时代发展的创新活力。
◎
传承技艺,守住非遗之根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成为当下的时代责任。在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过程中,生产制造非遗产品的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力量。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平阴县东阿镇发源传承。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备工艺,该项技艺是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在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福安教导下,我们培养了一支平均‘胶龄’近30年的阿胶传承人团队,遵循49道工序、3946项标准精心熬制阿胶。”山东福胶集团副总裁黄长勇介绍。
莱芜口镇南肠名满天下。据史料记载,因其所用的香料皆来源于南洋一带,故当地人称其为南肠。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至今已有170多年的生产历史。“在制作技艺方面,我们坚守刮肠、剁肉、拌馅、灌肠、晾晒、蒸煮六大工艺。此外,南肠配料非常干净,只有我们称之为‘四君子’的四种原料——猪肉、香料、酱油、食盐。制作而成的口镇南肠具有自然条件下‘蝇不叮、虫不蛀、久放不变质’的显著特征。”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介绍。
章丘铁锅锻打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其制造过程需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度左右的高温锤炼,留下了“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如今,这项技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其中不乏一些95后。年轻一代的传承者接受过系统化教育,他们的加入将促进章丘铁锅锻打技艺的发展。”章丘铁锅锻打技艺传承人、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紫木表示。
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是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具有百余年历史。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山东东大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玲继承了家族制衣技艺,“东大”品牌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外祖母时向兰将传统建筑花纹与绣花图案相结合,将民间美好愿望融入服饰设计,制作孩童百天或贺岁服、嫁衣吉服等。“俗语言,一件吉服、百道女红。制作一件传统服饰需要多种手工技艺,比如,绣花、盘扣等,都不是一日之功。单就绣花这一道工艺来说,细分有手绣、手推绣等多种技艺。相关技艺制作的虎头鞋、虎头帽、绣花耳枕、荷包香囊等,也深受大家的喜爱。”孟玲表示。
坚持创新,盘活非遗资源
在生产实践中,非遗代代传承。传承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发挥能动性,激发项目创造性,促进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新一代传承人将先进的生产工艺、更高的制作标准,甚至数字化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之中,让非遗“潮”起来。
如今,口镇南肠的生产全过程有了标准化、数字化品控体系,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配备有实时监控与检测体系,让产品更安全,让消费者更放心。“我们坚守6大工艺,同时创新了18道工序,在生产中我们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设定了包括温度和时间在内的36项关键控制点。”刘锋向记者介绍。此外,在促进非遗传播方面,企业建立起山东泰顺斋南肠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每年接待6000余人次;打造了传习所、非遗工坊、儒学讲堂三位一体的体验传教空间,便于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如今,章丘铁锅保留了核心锻打技艺,又将产品改造得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家庭厨房中,天燃气逐渐取代柴火灶和煤气灶。我们研发的锅型可以降低燃气灶上锅底与锅边的受热温差,受热更均匀,急火爆炒出锅气,还不容易粘锅焦糊。”刘紫木介绍。此外,企业还研发出适合电磁炉使用的平底锅、小巧轻便的辅食锅等新产品。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3000余年,此前,都是靠老师傅口口相传。通过近3年的摸索和大量的试验数据收集,企业研发落地AI智慧非遗项目,阿胶生产过程实现数字化、智慧化管理,非遗技艺也实现更好保护。老师傅的经验操作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经过智能化的精确控制,让产品质量指标更加稳定。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气压、时间、工艺参数等都实现了精准控制。
积极探索,带动产业发展
在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过程中,生产性保护成为重要抓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传统工艺企业通过开发创新,不断提高手工价值,丰富产品品类,不仅促进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还发挥了非遗带动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同时,也为非遗项目传承赋予活力。
山东福胶集团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塑造品牌形象,推动产业化发展。创建自营门店、工业旅游、国际贸易等渠道协同助力模式,规划并组织运作美业化妆品、母婴渠道、工业旅游、MCN机构等业务,形成产业集群。黄长勇介绍,企业积极发展电商业态,“10年来,电商团队发展到200人,年销售3亿元,合作网络达人近2000名,直播带货超8000场。”
莱芜口镇南肠致力于“非遗+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包村等方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实施了村企联营合作机制,实现了农村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
“通过与高等院校、检测机构,专家教授交流合作,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使产品从礼品化走向食品化、大众化,适应了更多的消费群体。”刘锋介绍。
章丘铁锅锻打技艺也在“非遗+”的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2018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为章丘铁锅锻打技艺带来巨大的传播声量。企业打破产品销售区域和渠道壁垒,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推广,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范围,促进非遗保护的同时提升经济价值。此外,借助通过“非遗+研学”模式,企业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吸引许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