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宇琦
精彩纷呈的非遗展览,流光溢彩的非遗传播,精致浪漫的创新作品……文化瑰宝正展现着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岁末之际,时间的指针缓缓滑向年终的刻度,回看2024年,山东非遗成绩斐然。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与敬意,期待山东非遗在未来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人民的非遗
文化的瑰宝
融入现代生活,创造美好未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现了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之美、传承青年力量之美、与新技术结合之美,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以“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为主题,将全面展现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本届非遗博览会共有497项各级代表性项目和340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5项,参展参演人员900余人,现场观展人数10万人次。本届博览会期间,召开“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活动,为网络达人江寻千(九月)、国翠儿、田田颁发“山东非遗旅游推广大使”证书。举办非遗品牌发布会、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成果交流活动、“赶个新国潮”青年非遗创意市集、泉城非遗娃系列活动、泉城非遗娃表演秀、大篷车进社区展示展演展销活动等,营造了“非遗保护人人参与,非遗成果人人共享”的氛围。
2024年山东省非遗讲解员大赛成功举办,为非遗传承传播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大赛自6月8日启动以来,共收到投稿作品1037件,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交流互鉴的平台。作为2024年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重要内容,大赛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互鉴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山东非遗讲解员队伍,营造了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山东非遗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山东省非遗理论研究经验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上山东省非遗理论研究联盟(筹)秘书处成立。山东省支持37所省级非遗研究机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非遗理论研究力度,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提供了活跃的思路和具体的支撑。
传播山东非遗声音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岁末之际,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的播出让山东非遗惊艳了全国观众。12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取得良好的效果。34项山东非遗项目、近300位传承人及传承群体参与节目录制,共同展现齐鲁大地非遗项目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风采。“《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山东”“章丘大葱身高2.68”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前,抖音“《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话题下视频播放量超320万次,节目央视频播放量超过310万次。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此过程中,山东非遗也积极作出许多贡献。2024年春节期间,山东省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好客山东”抖音号、快手号相关非遗视频播放量分别居全国官方账号第一位,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通报表扬;潍坊市举办“年画进万家幸福中国年”2024年全国启动仪式及主场活动;为春节成功申遗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非遗也成为重要的“使者”。2024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遴选省内代表性非遗项目展览展示,绘就山东省非遗“两创”优秀成果。在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期间,遴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备齐鲁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向国际嘉宾展现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丰硕成果,得到高度认可。
法国当地时间6月28日,第160届法国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烟台非遗主题日”活动在巴黎市巴黎东方中心举行。独具烟台特色且在欧洲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莱州草编等以数字化全景显示和VR互动的形式亮相法国。7月23日,“龙马风度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展”在法国巴黎巴士底设计中心隆重开幕。潍坊风筝、灯彩扎制技艺传承人王永训及其团队应邀,制作了一条高6米、宽5米、重量仅30公斤的“中国龙”灯彩。作品气势磅礴融合了潍坊风筝、灯彩扎制技艺特色,在展览核心区域展示,吸引各国游客的关注。
深入推动非遗
融入现代生活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非遗不断散发魅力,吸引更多“粉丝”。与此同时,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生活装点亮丽的色彩。2024年8月,山东省确定“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案例(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等30个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鼓励全省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
2024年4月,山东省认定高密市、泰安市泰山区、荣成市、日照市岚山区、菏泽市牡丹区为省级“非遗在社区”试点,至此,省级试点数量达到10个县区。深挖非遗的时代价值,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让非遗在现代生活的连接中闪耀时代光彩。
在提高乡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非遗传承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山东省非遗工坊体量大、覆盖面广等优势,今年6月,山东推出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7个,案例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不仅有通过带动就业方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者,还有许多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拓展游客体验场景,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12月,山东省公布16个全省非遗工坊优秀实践案例,展示山东省非遗工作在促进就业增收、涵养文明乡风以及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高效探索非遗工坊建设新路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等3个集体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赵新天等7人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成为山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又一项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