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花灯璀璨映明月,笑语欢声庆团圆。乙巳蛇年元宵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不断洋溢开来。从传统的灯会、舞龙舞狮到现代的文艺演出、民俗体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山东各地精彩上演。城市街头抑或乡村小巷,人潮涌动参与各项活动,共同庆祝传统佳节。
秧歌欢腾贺新春
“没有秧歌不成年。”民间俗语讲出了秧歌这项民间传统舞蹈在春节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对于忙碌一年的人们来说,与亲朋好友组队出行,跳起秧歌,在豪迈与灵巧兼具的动作中抒发庆贺节日的热情,用欢腾的锣鼓迎接新一年的喜悦。这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命律动。
秧歌是在北方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农业文明历史悠久,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它们既兼具山东秧歌粗犷豪迈的气质,又各具特色,极具观赏性。元宵节期间,山东各地的秧歌表演“好戏”连台。
元宵节前夕,一场盛大的秧歌比拼在烟台上演。农历正月十一,烟台市庆新春秧歌进城民俗文化展演暨非遗大集活动在莱山区烟台市民休闲公园精彩开场。此次活动邀请了广州潮汕英歌舞、济南商河鼓子秧歌、德州德平大秧歌、烟台海阳大秧歌、黄县抬阁、葛庄开山鼓、福山张格庄跑大营等9支省内外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秧歌队参与。与以往的“秧歌进城”活动相比,本次活动的秧歌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多位市民表示:“此前只在手机和电视上看过潮汕英歌舞,今天第一次目睹,感到十分震撼。”
鼓子秧歌起源于济南市商河地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农历正月十四,第四十二届商河鼓子秧歌汇演隆重举行,15支优秀秧歌队伍参与其中,为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秧歌比拼。其中,三支由当地学校学生组成的“非遗娃”秧歌队格外引人注目。孩子们随着锣鼓节奏翩翩起舞,为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成为当地“非遗进校园”工作高质量开展的有力见证。
农历正月十五,2025年胶东四地大秧歌文化交流乳山展演成功举办。来自乳山市、海阳市、威海市文登区、潍坊市寒亭区、胶州市的十支秧歌队走上街头,带来喜庆的秧歌巡演。演出现场气氛热烈,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魅力的视听盛宴。
欢天喜地庆良宵
除了秧歌之外,元宵节期间山东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农历正月十五,“新春启航乐享城阳”城阳区第三十届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盛大举行,来自城阳区各街道的100余支社区文化队伍、3000余名群众演员参与演出,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前来现场观看。柳腔、秧歌、旱船、舞龙、腰鼓、鱼皮鼓、高跷等十余种民俗节目依次上演。来自各个社区的表演队伍都铆足了劲儿,通过精彩的表演传递喜悦之情,整条街道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传统佳节的氛围也愈发浓厚。
“现场设置非遗集市板块,整合了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进行展示销售。剪纸、泥塑、糖画、核雕、布老虎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为市民带来一场兼具时尚感与烟火气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让大家能近距离赏非遗、品美食、寻年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青岛市城阳区文化馆非遗负责人孙大举介绍道。
山东海岸线绵长,胶东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渔文化。渔民靠海为生,从大自然中获得馈赠,也通过庆贺节日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在烟台沿海地区,渔灯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渔灯节这天,渔民举行仪式,将萝卜、苹果等做成灯碗,点亮鱼灯,感谢过去一年大海的馈赠,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舱。在烟台沿海的不同地区,渔灯节庆贺活动的时间略有不同,大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十三前后。除了传统祭祀活动外,还有搭台唱戏以及锣鼓、秧歌、舞龙等民俗活动上演,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农历正月十二、十三,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在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成功举办,渔民和游客共同庆贺这个盛大的节日。历经500多年的传承发展,渔灯节已从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传承渔文化的盛大节日。活动现场,来自辖区内的各个艺术团体带来了精彩的演出,敲起欢庆的锣鼓,舞起渔家秧歌,点亮盏盏渔灯。现场还设置了“渔灯大集”,非遗产品、特色美食、渔灯文创等应有尽有,在满足游客赏民俗、品美食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农历正月十三,烟台市蓬莱区第36届刘家旺渔灯节热闹开幕,花车打头、秧歌亮相,舞龙舞狮队、汉服鱼灯队、秧歌展演队等500多名表演人员沿着滨海大道一路前行,近千名群众跟随着秧歌队伍缓缓向前,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渔灯节不仅是渔民祈福丰收的传统仪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节庆经济展活力
春节期间是中国民俗活动最集中的时段。民间有俗语称“不出正月都是年”,庆贺新年的活动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为迎接新年,许多百姓购置红火的装饰物品,购买充足的年货。随着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购物也成为庆贺新春的重要方式之一。山东多地在春节期间举办非遗年货大集,为节庆经济“添柴加薪”。
在肥城市非遗年货嗨购大集上,肥城桃木雕刻技艺、甲氏瓯鸡、演马牛肉等20余个非遗项目的产品琳琅满目。活动将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销、传统民俗表演等形式串联起来,将节日氛围烘托得十分热烈。与此同时,各大景区也通过融入非遗元素的方式,组织开展各项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庆贺传统佳节,推动春节期间旅游经济升温。琅琊古城推出“非遗里的琅琊年”活动,涵盖非遗表演、国风演出、火焰艺术表演、年味市集等多种形式,从新春红包、拓印福纸到限定文创好礼一应俱全,让游客在琅琊古城沉浸式感受浓浓的年味儿,过一个充满非遗特色的新年。明水古城通过展示宋韵文化和各类非遗项目,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市民游客能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共享富有文化内涵的春节。
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非遗踩街巡演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同期举办的非遗市集销售收入达150余万元。正月十五,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提灯夜游”国风打卡游园活动,还有猜灯谜、投壶等传统民俗游戏供市民游客参与,为佳节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更加紧密,非遗项目获得展示传播的契机,景区强化自身特色,游客也收获了良好的旅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