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张佳一 赵浚如
在我国,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庆贺形式多样。在山东,许多与二月二相关的民俗已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许多历史悠久的节日庆贺活动不断传承,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焕发活力。在百姓的积极参与之中,各类庆贺活动成为激活民族集体记忆,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也在活态传承中延续生命力。
一种集体传承
许多民俗类非遗项目具有群体参与的属性,依托较广阔的文化空间开展。项目的传承与享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大群众作为项目传承主体,不断发挥智慧,让项目内容更为丰富。在集体参与、集体掌握、集体举办的过程中,非遗项目实现集体传承。
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二。这个节日与农耕文明发展关系密切,源于自然天象崇拜。“龙抬头”的说法源于我国古人对东方天空中群星形象的浪漫想象,指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在每年仲春卯月之初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天文现象。自这一天起,阳气生发,雨水增多,农耕活动随之开启。
在山东,许多非遗项目与二月二关系密切,凝聚了数百年、数千年的传统习俗不断传承延续,仍然迸发鲜活的生命力。火把李庙会是山东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惠民县皂户李镇火把李村都要举行庙会,又称“娃娃会”。早期,火把李庙会主要售卖的产品是当地特产泥娃娃。泥娃娃造型憨态可掬,乡土气息浓郁,色彩艳丽。制作泥娃娃的技艺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民泥塑。
火把李庙会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成化年间,历经500多年历史。在当地,有出嫁女子二月二回娘家的习俗,许多女子会借来此赶庙会的时机回娘家。庙会这天,不仅有出嫁女子及亲眷来购买娃娃,也有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赶热闹。来火把李赶庙会的人们都会买个娃娃回家,谓之“拴娃娃”,期盼家中人丁兴旺。庙会上不仅有惠民泥娃娃,也有民间手工艺品、小商品和美味的小吃,吸引许多人参与,附近村里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般喜庆。
随着时代发展,火把李庙会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涵盖各类商品的买卖会,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皆可在庙会上寻觅,成为百姓日用品交易的场合,满足生活需求,提供生活便利。如今,在当地政府部门带动下,火把李庙会内容更为丰富,泥娃娃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同时融入传统工艺展示、传统技能比拼等内容,吸引众多百姓参与,也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不断延续。
一种浪漫情怀
在传统节日延续的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庆贺仪式、喜庆欢乐的活动、群体参与特征等共同塑造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深刻记忆。在集体记忆加持之下,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相互交织,强化了文化认同,传统节日的活化传承和利用更加具有活力。
峄山会又称为峄山古会,设在邹城东南12公里外的峄山脚下,是山东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峄山古会始于春秋时期的邾国,邾文公于二月二这天迁都于峄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便在这天设立庙会。人们登临峄山,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
古时,祭祀祈愿是峄山古会中的重要活动,王公贵族或平民百姓皆可参与,人群可沿山路绵延数十里,成为鲁西南地区极为盛大的民间集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古会内容逐渐丰富,吸引各类商品售卖、说书唱戏表演、餐饮服务等群体加入,古会规模随之增大。峄山自然风光秀丽,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会举办恰逢春暖之际,人们还可以游历峄山,看春光正盛。古会成为人们祈福、踏青、登高的好去处。
参与古会时,人们会许下美好愿望,或人丁兴旺,或四季平安,或身体康健。随着时代发展,古会已由传统祭祀活动演变为大型旅游商品交易会,盛名远播于鲁西南、苏北一带,至多时,参与游客可达数十万甚至百万。传统节会成为带动旅游发展的“名片”。今年,峄山古会从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一),一直持续到3月3日(农历二月初四),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
糜镇二月二簸箩节是山东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今年,活动在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张习桥村举办。源起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庆,最初寄托着乡民对农业生产顺利的美好祈愿。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簸箩节已蜕变为一场融合民俗展演、非遗传承、美食体验与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文化盛宴。
一种文化积淀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参与活动收获情感与认同,增强了群体凝聚力,也为节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参与提供了动力。历经传承,许多节日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但一些稳定的“精神内核”延续下来,成为节日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是二月二重要的节日元素。古时,人们认为龙有掌管雨水的能力。围绕龙展开的庆贺活动在农业生产地区广泛存在。其中,舞龙是重要的群体庆贺活动。在山东多个地方,舞龙是庆贺二月二的重要活动。不同村落、社区中,人们自发举办舞龙活动,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月二舞龙大会自2019年起在日照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重要的品牌文旅活动。将民间舞龙队伍集中起来,举办盛大的舞龙活动,让活动的观赏性和竞争性提升,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其中。
2025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二月二舞龙大会在日照市莒国古城举办。除舞龙外,还有秧歌、鼓吹乐、杂技等节目接连上演,引发阵阵喝彩。来自日照市各区县的10支优秀舞龙队带来舞龙表演。伴随着激昂的鼓点,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巨龙腾空飞舞,将节日的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在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上双疃村,庆贺节日的闹春牛习俗已延续600余年。黄墩闹春牛是山东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通过耕牛犁地比赛,打开新一年播种的序幕。今年的“闹春牛”活动,不仅延续了传统的舞龙、锣鼓表演等民俗节目,还特别增设了“共绘春耕图长卷”、非遗展示、美食文化嘉年华等环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和参与。
传统节日承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如今,在民间活动的热闹场景绘就了现代生活的生动写照,也让古老的文化基因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