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启桓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宣布,将正式实施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这一政策不仅是对慢性病防控的精准发力,更标志着中国健康战略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深度转型,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按下加速键。
体重异常成全民健康“隐形杀手”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威胁”,而体重异常(超重、肥胖或过轻)是其核心诱因。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超50%,肥胖率突破16%,由此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负担占全国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测算,肥胖相关疾病每年造成我国直接医疗费用超3000亿元,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
“体重管理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牵动国家医疗资源分配与社会经济发展。”雷海潮在记者会上直言。快节奏生活下的高糖饮食、久坐少动等习惯,使得体重异常成为折射社会健康困境的一面镜子。为此,国家卫健委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于2024年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攻坚,显著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改善异常体重人群健康状况。
据资料显示,山东已经有多家医院开设了体重管理的相关门诊,比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学减重多学科门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肥胖症门诊和肥胖脂代谢专病门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肥胖代谢性疾病MDT门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门诊、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肥胖代谢病门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体重管理门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医学代谢减重中心等。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体系重构
文件显示,此次行动方案以“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为核心理念,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健康管理网络。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正逐步设立“体重门诊”,通过BMI检测、体脂分析及个性化干预方案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例如上海某三甲医院借助AI算法生成“动态饮食图谱”,帮助患者科学控制热量摄入,而北京、浙江等地的试点医院则为超重人群定制“运动处方”,结合可穿戴设备实时追踪健康数据。
政策同时倡导政府、行业、单位与个人形成合力,政府将体重管理纳入公共卫生考核体系,食品行业加速推广低糖低脂产品,企事业单位试点工间操和健康食堂,家庭则被鼓励自备体重秤以定期监测健康指标。这一系统性变革正渗透至日常生活场景——宾馆标配体重秤、社区铺设健康步道、校园增设营养课程等“微改革”悄然铺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代谢减重中心副主任医师延冰介绍,“2022年1月1日—2025年3月13日,代谢减重门诊共接诊大约4800例。”据了解,门诊接诊的患者大多数是单纯性肥胖,但是有些患者也合并着代谢异常,例如高脂血症、脂肪肝、血糖高、尿酸髙、甲减等。这就需要针对肥胖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营养指导、行为干预等综合健康管理,为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治疗方案。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而对肥胖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减重代谢外科的存在,本质上是为解决常规手段难以应对的重度肥胖问题。但手术只是肥胖治疗中的一环。术前需通过营养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评估,术后更需个案管理师的终身随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战胜肥胖。”延冰说。
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探索
在山东济南,健康体重管理已融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济南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推出“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模式,通过网格员定期入户测量腰围、建立健康档案。尽管政策蓝图清晰,落地仍面临多重现实阻力。当前我国体重管理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代餐食品、智能手环等产业年增长率超15%,但偏远地区健康资源匮乏与部分群体意识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高端体重管理服务多集中于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设备不足的现状,正通过5G远程诊疗打破地域壁垒,让县域患者可在线获得三甲专家指导。面对传统“重口味”饮食习惯的顽固性,政策创新性地引入奥运冠军担任健康大使,开发“减重表情包”等趣味工具,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形式。
延冰表示:“‘体重管理年’的推进,离不开管理者的重视和推广,目前我认为我们需要与基层社区合作,建立肥胖人群健康档案,通过健康讲座等形式将控制体重的理念传达给大家。”
体重管理的“乘数效应”
体重管理的“小切口”正撬动大健康产业的“大变革”。据预测,2027年全球体重管理市场规模将超2942亿美元,中国相关市场有望在2025年突破215亿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观念的迭代——当家庭微信群开始分享低卡食谱,当社区广场舞加入体脂率监测,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全民共识。
山东省立医院体重营养干预门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近三年服务400余例患者。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团队为668斤的“中国第一胖”实施综合干预,一年减重400余斤的案例,则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医学突破。中心医院成立了多学科综合门诊,代谢减重门诊整合了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多科室资源,为肥胖患者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减重方案。这些实践推动三甲医院从“治病中心”转向“健康管理中心”,带动县域医共体同步升级。
这场变革的终极价值,正如雷海潮所言,在于“丈量社会文明的进步”。当90后驻村干部用“减重换积分”既改善村民健康又解决基建劳力短缺,当广场舞大妈自发监测体脂率组建“健康督导队”,全民健康已从政策术语演化为生活实践,印证着“社会共治”生态的成型。这或许正是中国为全球贡献的独特经验——通过政策杠杆激活个体动能,让健康革命在每个人的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