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赵浚如 张佳一
日前,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淄博市淄川区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交流先进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再上新台阶、再启新篇章。
分享非遗实践经验
会上,济南市、东营市、潍坊市、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政府、齐鲁师范学院等6家单位代表围绕非遗品牌活动、区域性整体保护、非遗教育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
现场,济南市分享通过品牌活动展现非遗保护新成果的重要举措。2024年,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共有497个非遗项目参与,参展参演人员900余人,活动现场观展人数达10万人次,社交媒体平台传播量达6.7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赢得与会嘉宾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通过持续打造“这一站济南·享泉式非遗”推广品牌,举办“泉润非遗”十大品牌活动,开设“非遗公开课”“非遗π对”栏目,命名20名“泉城非遗人”、72家“泉城非遗坊”、1256名“泉城非遗娃”,制作泉城非遗人系列视频、泉城非遗坊电子地图,推出“泉城非遗人”“按图索非遗”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持续擦亮非遗活动品牌,济南市提升非遗传承活力。
2022年10月,东营市成为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自此,东营市持续挖掘黄河口非遗资源,以社区为阵地,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赋能”的非遗保护新路径。东营市引入企业、高校、非遗机构等,共建“非遗联盟”,打造“非遗合伙人”模式。大码头镇引入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开展非遗文创共建,研发品类200余种,带动就业600余人,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89万元,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10分钟文化服务圈”标准,在200多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嵌入非遗展厅、传习所等功能区,建成短穗花鼓、旗袍制作、中华齐笔等非遗主题社区32个,创新打造红杉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等非遗体验中心。东营市开发“云上非遗”平台,打造“薪火相传黄河口”非遗传习大课堂品牌,开设线上课程40余门,直播活动30余场,极大带动社区文化活跃度提升。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东利社区、垦利区康居社区工作案例入选文旅部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
细述非遗创新思路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潍坊市持续完善整体性保护和管理机制。2024年,潍坊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余场,非遗课程覆盖全市85%中小学校。在打造非遗活态展示体验空间方面,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传承基地客流量超50万人次,带动就业300余人。此外,在推动“非遗+科技”方面,潍坊市做出新尝试。潍坊风筝博物馆XR数字体验空间,突破传统陈列展览静态体验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联动,吸引游客93万人次,同比增长345%。
胶州市以“非遗进校园”为重要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胶州非遗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胶州市成立了由文旅、教体和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非遗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挖掘胶州市丰富的非遗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全力打造多元化的非遗传承课程体系。全市105所中小学全部纳入教学体系,普及率达到100%。
淄博市淄川区共建设非遗工坊29家,带动就业1500余人,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链5000余人增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积极转变。淄川区依托非遗项目,打造“非遗工坊+全链条发展”模式。淄川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非遗工坊,工坊提供研学、培训、文创、技艺展示等服务,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创收近500万元。
在带动消费方面,淄川区打造“淄川周末非遗大集”,常态化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东东峪村为例,利用“大锅菜免费吃”活动流量,打造“定制公交”,周末开设非遗大集,常设非遗摊位30个,农副产品摊位20个。目前,该大集已常态化开展30余场次,吸引群众超50万人。
齐鲁师范学院是山东省非遗理论研究联盟秘书处所在单位,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学院设置全省首个文化遗产本科专业,面向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着力培养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
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开新局
2024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24年,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成功举办,《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首播收视率居该档节目第二位,特色非遗传播推广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山东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长城沿线非遗保护行动计划常态化制定、高效化落实,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彰显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成果,全省非遗服务融入重大战略成效显著。突出系统保护、塑强优势,完善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整体保护“三项制度”,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精准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进一步推动全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山东省坚持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抓实抓好保护提升、人才培育、助力消费、业态融合、传播普及五大重点行动,一体推动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全力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开新局、谱新篇、出新彩、立新功。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的非遗工坊、非遗特色产业现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场所。此外,会议邀请了有关专家分别就非遗保护核心理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及非遗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辅导,从理论与实操层面入手,提升全省非遗系统人员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