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如何拯救睡眠特“困”人群

2025-03-22 10:55: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莹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呼吁每个人将睡眠健康放在首位。快节奏生活叠加电子屏幕依赖,正将现代人推向“困倦时代”,当深夜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当“报复性熬夜”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当青少年黑眼圈取代青春朝气,睡眠危机已从个体困扰演变为社会警示。

优质睡眠正从生活必需品沦为“奢侈品”,这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社会警示——我们是否正在用透支健康换取短暂清醒?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已不足7小时,超半数人群在零点后入睡。如何破解“困”局?医学专家给出科学解决方案。

我国居民睡眠时长逐年下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访济南多家三甲医院发现,睡眠门诊量逐年增加,就诊人群覆盖全年龄段。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中心主任医师唐吉友介绍,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5年3月20日发布的《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间,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从7.4小时减至6.85小时。26%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超过6小时,其中36—45岁的中年人夜间睡眠时长最短,为6小时44分钟。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主要的睡眠困扰有夜醒/早醒、入睡困难、夜间如厕等。多数人均有睡眠困扰,65%的人群每周出现1—2次睡眠困扰。大学生晚睡晚起已成为常态,仅有21%的大学生零点前入睡,25%的大学生凌晨2点后才入睡,有32%的大学生早上9点后醒来。饮酒、吃宵夜、18点后饮茶喝咖啡均会影响睡眠。

唐吉友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1/3的人有过失眠症状,超过60%的职场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熬夜经济”催生“报复性熬夜”现象。学业的压力导致青少年平均睡眠时长压缩至7小时以下,远低于8—10小时的科学建议。大约有45%以上的老年人经受过失眠的困扰,这与老年期睡眠生理特点、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心理与认知功能改变有关。

多重因素致现代人睡眠质量下滑

现代人睡眠质量下滑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与健康隐患的交织。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在睡前过度沉迷其中。深夜的屏幕时间会因蓝光照射而妨碍褪黑激素(睡眠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入睡。有网友表示,睡前刷手机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即便放下手机也难以立刻入睡。

工作压力也是导致睡眠问题的重要因素。37岁的李先生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长期加班熬夜。前段时间,他在工作中两次晕倒,检查发现,他不仅血压飙升,心脏也因长期睡眠不足和过度劳累出现问题。经过医生的治疗和睡眠指导,李先生调整作息,配合药物治疗,情况才逐渐好转。

酒精与咖啡因的滥用同样不容忽视。唐吉友接诊过一位每日饮用8杯咖啡的从业者,其睡眠节律紊乱,睡眠呈现碎片化特征。而睡前饮酒者中,约65%会出现“前半夜昏睡、后半夜惊醒”的反跳性失眠。这些不良习惯与睡眠障碍互为因果,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久坐不动、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25岁业务员李明,因项目冲刺连续3个月每日工作14小时,久坐超过10小时,常靠外卖快餐解决三餐,晚餐后常暴饮暴食零食解压。项目结束后,李明尝试恢复“早7晚11”的作息,却发现出现了入睡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整和规律运动,他重新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一个月后作息终于恢复正常。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以及精神创伤、慢性疼痛、心脏病、哮喘等生理疾病,都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失眠,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科学诊疗方案应对睡眠障碍

唐吉友介绍,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和数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认知行为的表现,而我们常说的失眠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睡眠障碍包含失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异态睡眠、昼夜节律失调等10余类,诊断需结合主观量表评估与客观睡眠监测。

在诊疗室,42岁的王女士正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I)。曾受失眠困扰5年的她,通过纠正“必须睡够8小时”的认知误区,建立“睡眠限制-放松训练-光照调节”三维方案,如今已能自主入睡。唐吉友强调:“药物治疗是必要手段,但非终极解决方案。对于职场人群,我们更主张‘睡眠卫生教育’,比如避免睡前蓝光暴露、建立电子宵禁时间。”

“来到医院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80%是需要配合药物治疗的,失眠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持续治疗,经过一段治疗好转后可能会因为某个外界的诱因再次复发。大家对催眠药物既不要抗拒,也不要滥用药,是否用药以及用药的剂量要根据医生的诊断科学合理治疗。”

还有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经颅磁刺激、电刺激、光疗、音乐疗法和传统中医疗法等,可以配合治疗。

在某电商平台,褪黑素产品销量一直很好,记者在评论区看到,很多都是给家里老人购买的。“目前在我国褪黑素类产品属于保健品,不能当成药物来吃。老年人服用褪黑素是有用的,但选择褪黑素类产品应该尽量选择成分单一的,服用剂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避免盲目应用,影响身体健康。”唐吉友提醒。

特殊人群睡眠健康需特别呵护

特殊人群的睡眠管理更具挑战性,他们出现睡眠障碍时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大多数失眠问题源于心理因素,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行为干预为主,避免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当年龄较小的儿童出现打鼾现象时,还需要排查是否存在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的问题。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孙晓卫介绍:“儿童腺样体肥大会阻塞鼻咽部,使气流通过鼻腔受限,导致儿童在睡眠时出现打鼾、张口呼吸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白天会出现易怒、情绪波动等表现。还可能导致孩子肥胖、不长个,出现腺样体面容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孕妇在孕中后期,如果睡眠障碍较严重,也需要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睡眠专科医师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精准诊治以免影响分娩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产后,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以防止产后抑郁的发生。

对于老年人群体,由于慢性病叠加,他们需要警惕“睡眠-疾病”恶性循环。在治疗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缓慢调整”的用药原则。

睡眠是健康的基石,优质的睡眠对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如果存在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