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梁柏林
为进一步优化全省地震应急救援体制,提高救援机制运行效率,推动地震灾害应对治理体系成熟完善,5月7日至9日,山东省“使命召唤·齐鲁砺剑—2025”地震灾害救援跨区域实战拉动演练在东营举行。此次演练由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与省地震局联合举办,规模空前,堪称近年来我省地震救援领域规模最大、科目最全的实战演练。
聚焦救援体系升级
此次演练全省共调集18支专业队伍、1500余名专业救援人员、140余辆消防车、10只搜救犬以及地震系统建筑结构专家参与其中。演练模拟东营遭遇里氏7.5级强震,致使大量房屋倒塌、众多人员被困,还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灾情发生后,山东省地震局迅速向省消防救援总队通报情况,省消防救援总队即刻启动重特大地震应急预案,紧急调集全省16地市消防救援支队地震救援专业队、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共计1200余名指战员、140余辆消防车、10只搜救犬,以及省地震局建筑结构专家火速赶赴“灾区”。
此次演练全程遵循“实兵、实装、实战、实训、实考”原则,全面涵盖应急响应、命令下达、力量投送、集结点验等十余个关键环节,进行全要素、全链条、全天候演练。在集中演训的72小时内,实地设置了废墟搜救、狭小空间横向(纵向)破拆救援、多类型木制支撑等实战救援科目。
同时,为更贴合实战需求,演练新增利用绳索系统转运伤员的科目,并依据衍生灾害状况,增设水域救援、城市高空救援、大型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等科目。每支参演队伍都需参与4个实战场景的综合救援科目演练。期间,省地震局同步开展地震流动测震台网架设、地震烈度评定与灾害损失评估等演练科目,全方位检验山东省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协同作战和专业救援能力。
统一标准促进经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练还特别增设了堰塞湖舟艇救援、多车连环事故处置、城市高空救援等针对地震衍生灾害的科目。堰塞湖舟艇救援和多车连环事故处置科目为首次设置,极大地增加了演练难度。在堰塞湖舟艇救援科目中,参演人员需手划舟艇进入预定地点,在维修发动机故障后,操艇穿越S形状浮标,最终完成对被困人员的救援,模拟震后形成堰塞湖后的紧急抢险场景。而在多车连环事故处置科目里,参演人员要在车辆叠压变形、深沟翻覆等复杂环境下,争分夺秒完成人员救助工作,从难从严检验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全方位提升应对复杂灾情的综合实战水平。
短暂调整后,8日下午,10只搜救犬在训导员的指挥下,依次对灾害现场进行地毯式搜索。其中一只佩戴远程侦察指挥系统的搜救犬进入废墟,成功定位“被困人员”。据训导员卢国虎介绍,建筑坍塌后结构不稳定,救援人员无法贸然进入,此时搜救犬佩戴远程侦察指挥系统进入现场,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环境实时传回指挥部,方便指挥人员据此制定救援方案。此外,部分队伍还针对地震衍生灾害,开展了水域救援、高空救援、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等专项演练。
期间,地震系统结构专家全程参与救援,为救援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同时,地方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对各地参演力量的能力考评,不仅进一步统一了作战标准,还促进了各方救援作战经验的交流。
提升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9日上午,为期三天的“使命召唤·齐鲁砺剑—2025”地震灾害救援跨区域实战拉动演练在东营圆满结束。
考虑到地震灾害环境复杂、救援难度大,对时效性和有效性要求极高,此次演练专门设置多个夜间实训科目,旨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进一步检验队伍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战的能力,为应对大震巨灾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切实提升全省地震救援水平。
据悉,今年4月,省消防救援总队与省地震局已联合出台意见,在灾害防范、应急救援、基础建设和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建立起联合工作机制,实现共建队伍、共研课题、共享资源。
下一步,山东消防救援队伍将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理念,全面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协同配合,持续提升我省地震灾害救援能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响应、跨区域增援的各项战斗准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