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梁柏林
近日,由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主办的“作家自评与经典传承”研讨会暨《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新书发布会在济南成功举办。这部总计18卷的丛书以“鲁迅自评”为核心线索,系统收录鲁迅散见于日记、书信、序跋、访谈中的自我阐释文字,辅以作品原文,形成了“自评—文本”互证的独特体例。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1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济南,通过对丛书的深度研讨,试图在鲁迅研究高度成熟的语境下,延续“以鲁释鲁”的路径。
以自评文字解锁鲁迅创作心境
作为系列丛书的编纂者,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的学术生涯与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期刊整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据了解,其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系统研究鲁迅,曾参与《鲁迅大辞典》编纂及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后续与他人合作完成的《鲁迅生平自述辑要》同样为编纂本系列作品奠定了基础。在书中,刘增人通过对鲁迅自评文字的系统整理,首次大规模呈现鲁迅对自身作品的解读,如《野草》中“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的自喻、《伪自由书》中“不自由”的创作困境等。
“书中大量私人语境资料揭示了鲁迅在公共话语之外的真实心境”,研讨会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表示,这种重视作者心境的特点从鲁迅对施蛰存的评价差异上可见一斑,而书中则借由对此生动的呈现,写出了鲁迅作为“文章家”的多维评判标准。同时,湖南大学教授谭桂林也认为,本系列丛书让研究者得以“回到鲁迅创作的当下心境与精神意向”,避免过度理论化阐释,“如鲁迅晚年对国民性话题的持续关注,在自评中虽未明言,却为解读其思想复杂性提供了线索。”
在“历史回归”中激活经典现代性
研讨会上,聚焦鲁迅研究的历史转向,众多学者针对当下“理论狂欢”与“史料失语”的困境,共同提出了“重返鲁迅原点”的学术呼吁。谭桂林认为四十年前王富仁“回到鲁迅文本”的呐喊,拯救了研究的主体性,而今天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则要求研究者更进一步,回到“鲁迅的自言自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洪承的思考则更具现实针对性:当我们习惯性地给鲁迅贴上“斗士”“启蒙者”等标签时,是否忽略了他作为作家的复杂面向?他表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中的书信与日记,都在展现着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呐喊与彷徨间挣扎的灵魂。那些关于《热风》“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的自白,让百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文字间跳动的温热,这些面向在当下同样值得重视。
青年学者赵京强的发言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鲁迅的自评文字,如日记中的“今日写《阿Q正传》”,看似碎片化的记录,实则是文学创作历程的原始图。这些非规范文体的“作家批评”,保留着最真实的体验,与理论建构形成奇妙的张力,共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立体景观。
市场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实现
作品集的装帧设计采用黑色封面,表达鲁迅强韧精神。红色书名与白色剪影相配合。仿佛是思想者在字里行间的悄然凝视。这种将鲁迅的审美理念融入装帧的设计,在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致力于鲁迅研究的专业学者,可通过丛书中鲁迅的自评记录、完整原文等,获取丰富研究素材;热爱经典文学的普通读者,也能凭借原文与自评,更深入地阅读鲁迅作品,在其文字世界中展开阅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