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5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现有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涵盖传染病多渠道监测数据收集、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应急作业和应急指挥等4方面的内容,将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院等纳入终端,已接入各类机构近4万家。
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开展综合监测
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盖英群介绍,在监测渠道方面,省疾控局与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我省在巩固优化现有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又新建临床症候群、病原微生物等多个监测网。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建立哨点医院,启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试点,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开展综合监测,推动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从少数几种法定传染病拓展到常见传染病,形成监测预警“一张网”。目前,全省16市全部具备宏基因测序能力,各级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达到528个。成立山东省公共卫生质量控制中心和实验室联盟,将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病原学检测实验室进行无线联通,实现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线上共享”,实验室检测“一锤定音”的硬实力得到提升。
省疾控中心主任王燕介绍,我省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1.0版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启动建设;2.0版将症候群监测范围扩大至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脑炎脑膜炎症候群和病原学监测,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优化预警参数,将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院等纳入终端,已接入各类机构近4万家。
全省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超万张床位
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葛玉桂介绍,全省实现传染病监测省、市、县、乡四级网络直报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部署应用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形成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对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立“日监测、日评估”机制,每日监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等重点科室接诊、入院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情况。根据医疗资源负荷状况及患者就医需求,指导各地科学合理调配医务人员、药品、设备、床位等资源,确保诊疗服务平稳有序。
在春夏、秋冬季等季节性重点传染病高发时段,省卫生健康委从监测预警、资源统筹等方面提前着手,做好救治准备;针对医疗救治重点环节,指导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发热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的值守和排班,打破科室和病区单元界限,确保紧急状态下快速实现平急转换;合理调配儿科资源,做到儿科急诊应开尽开、全天开诊。
葛玉桂介绍,2024年以来,组织近20次重点传染病防控救治省级培训,制发百日咳、猴痘、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10余个重点传染病医疗救治方案培训工具包,医护人员培训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
聚焦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省卫生健康委建成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青岛、菏泽分中心,总床位规模超3000张,16市均至少建有一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全省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达到1万张床位以上。同时,落实分级诊疗、畅通转诊渠道、加强区域统筹,推动形成“普通、轻症在基层,急诊、重症到医院”的就诊模式。
提高监测预警平台的智能化
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王学军介绍,近年来,我省强化病媒生物监测,取得积极成效。构建起病媒生物生态学、抗药性和病原学“三位一体”的监测模式。建有国家级和省级病媒生物监测点8类174个,开展鼠、蚊、蝇、蟑螂、蜱等病媒生物的生态学、抗药性和病原学监测。开展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2020年率先实现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开展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近年来,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基本平稳,未发生媒介传染病的异常波动。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重要病媒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开展病媒生物生态学、抗药性、病原学监测;提高监测预警平台的智能化和可视化功能,发挥病媒生物监测在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作用。及时掌握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情况,重点开展鼠、蚊虫和蜱的病原学监测,探索“一标本多检测”模式,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虫控试点,选择环境友好控制技术和措施,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减少病媒生物的危害和侵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