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前不久,当选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的楷模们,在平凡岗位上用心坚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润物无声的大爱深情,诠释着新时代山东人的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7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其中3位道德模范代表讲述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3位道德模范代表讲述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为困境儿童筑起“阳光家园”
从教30多年来,枣庄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刘真标始终坚持“有温度、有健康、有亮点、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之余积极关注农村困境儿童成长,资助7名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
刘真标介绍,“2020年到大坞镇工作后,我通过调研得知,全镇义务教育阶段还有13名孤儿、56名留守儿童面临假期无人看护的情况,于是我多方协调,利用撤并闲置的市庄小学校园成立凫山快乐成长营,开启了特殊群体孩子托管的公益服务之路。”
刘真标介绍,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当时我的老师孙房园了解情况后经常帮助我。他生活并不宽裕,却时常给我烧上一锅‘疙瘩汤’改善生活。天晚了,就在煤油灯下给我辅导功课,讲外面的世界、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学毕业时,我是学校唯一一个通过重点中学预选的学生,临到正式考试家里却没人送我去参加。当天是孙老师带着我前往十几里外的考场,遇到道路坑洼不平更是把我背在肩上……”从那时起,刘真标便下定决心要做孙老师那样的老师。怀揣那颗爱的种子,刘真标毕业后便扎根乡村任教,教书育人、扶危济困也成为他的信念。
在乡村教育道路上默默行走了30多年,刘真标逐渐意识到,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生活有保障,还要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而这些是我个人力量所不能及的。”刘真标说。于是他开始思考利用闲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丰富的服务项目,为“想家”的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园。就这样,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相继开营了。
刘真标自筹资金购买食材、炊具、农具、文体器材等物品,配齐了寓教于乐的炒菜坊、烘焙坊、茶艺坊、农具坊等教育“工坊”,让孩子们学会了种菜、磨豆腐、炒菜等技能,还接受了舞蹈、书画、体能等方面的公益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孩子们在与志愿者相处中获得了“亲情陪伴”,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1000多个孩子的“妈妈”托起希望
杨守伟是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副院长,也是孤弃儿童的“妈妈”。“福利院的孩子们90%以上患有重度残疾或重度疾病,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病情各不相同,有脑瘫、脑积水、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智障、手足畸形等,有的甚至还患有梅毒、艾滋病、甲肝、乙肝等传染性疾病。”杨守伟表示,要照顾好他们,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更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爱心。
25年来,杨守伟和她的同事们每天跟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给孩子们洗澡洗脸、喂奶喂饭、把屎把尿、康复特教。“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健康,我们觉得特别幸福。”杨守伟说。
要照顾好福利院的孩子,除了爱心和耐心,还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杨守伟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特梭利中级教师、助理社工师、社工督导等多项资格证书,申报成立了“杨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孤残儿童保护性约束衣、手握环、婴幼儿触摸墙等创新10余项,部分创新成果全国推广。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从幼儿到职业教育的15年贯通培养体系,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如今,我养育过1000多个孩子,400多个孩子被家庭收养,他们重新进入家庭,走进校园,融入社会。在他们身上证明了即使折翼的天使,也能实现梦想翱翔蓝天。”杨守伟说,这份奇迹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福利院孤弃儿童的关爱,是无数双手托起的希望。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有一块长长的照片墙,上面贴满了从儿童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他们都曾是杨守伟生命里最亲的人。“这些年,每当思念那些走出去的孩子时,我们就把这份牵挂化作动力,把更多的爱播撒出去,送给更多的孩子。”杨守伟介绍,近年来,他们走出福利院,把康复训练、特教课堂搬进社区家庭,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把服务送到困境残疾儿童的身边。
“让传统救助转向‘生命赋能’,让‘康复硕果’走出福利院围墙,把经验播撒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我们新的使命。”杨守伟说道。
“英雄船长”救起17名遇险船员
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渔民刘世瑜生在海边,长在海边,靠打渔为生将近40年。刘世瑜介绍,2021年9月5日,因为海上风力大,危险系数高,他驾驶渔船返航,途中收到另一艘渔船的求救信息,他赶紧联系附近的渔船一起前去救援。
“那天的风浪实在是太大了,距离出事渔船原本30分钟的航程,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时遇险船已经看不见了,只剩在波涛中漂浮的一艘小救生筏,遇险人员都在上面,随时可能被海浪掀翻。我们抛出救援缆绳,合力将遇险船员一个接一个救起。”刘世瑜介绍,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2个小时,才终于把7名遇险船员救了上来。
其实,这不是刘世瑜第一次在海上遇到这种情况,2003年冬天,他和同伴就曾在9级大风中救起过10名外地船员,也是很惊险,刚把最后一个人救上来,遇险船只就被海水完全吞没了。
“对于我来说,救人是一种本能,我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有人需要,无论风浪再大,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刘世瑜说,风浪无情人有情,收到求救信号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害怕,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救人!
“要说信念,就两点:责任、情分。”刘世瑜表示,当船长的,守护生命是天职,靠海吃饭,谁遇险都得帮一把。“再说,茫茫大海上,我们就是彼此唯一的依靠。就像老一辈常说的,‘船帮船,人帮人,出了海就是一家人’。”
谈到“英雄船长”这个称号,刘世瑜表示,“英雄”这个称号太重了,在青岛城阳,每一位渔民都有着这种担当和魄力。“两次救援,我的船员都是毫不犹豫跟着我冲进风浪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勇气,是青岛渔民血脉里的团结劲儿——看到遇险船,附近渔船没有不拼命的!”刘世瑜介绍,他们渔民有句老话:“救人是本分,不救亏良心。”要是非说“英雄”,刘世瑜觉得所有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都是真英雄。
刘世瑜希望能把“以海为家、守望相助”的渔民情怀传递下去。“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大家一起行动,力量就大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向上向善的行列中来,让做好事、讲道德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刘世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