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中国劳工“刘焕新们”的跨世纪接力维权之路

2025-08-18 10:46:4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付英杰

 

16日中午12点多,刘连仁纪念馆小小的庭院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条幅下,与会人员与捐赠的《北海道山神》油画合影留念。他们的内心,比炎热的天气还澎湃。

刘焕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中国劳工问题解决好

时隔3年,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再次与刘焕新见面。这次,他把“C位”给了儿子、二战强征劳工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刘利,主持给了刘连仁红色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洪平,他说他当天只介绍维权的经验和历程。

但只要提“维权”,提30余年坚守的动力,就回归到其父亲的经历和人生最后的几句话:“我把理想和信念留给了你们,子子孙孙都要为劳工讨回公道。”“刘连仁事件之所以惊动日本,是因为他在北海道度过13个零下42度的冬天,达到了人类生存的极限。”说起父亲苦难而又传奇的生存经历,刘焕新还是忍不住难过。

在这样的冬天,父亲是怎么活下来的?刘焕新说,父亲靠吃挖来的海草勉强度日,常常由于饥饿昏倒过去,等苏醒后再去挖一点海草吃,形成了一种类似动物冬眠的循环熬过冬天。“父亲曾跟我说,他有次想通过上吊结束生命,于是挽起草绳,搭上树枝……谁知这条草绳日久腐烂,一上吊绳子断了,就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想,我被日本人抓了劳工,吃尽了苦头,死了之后我的遭遇向谁诉说?不能死,要活下去!”

正是“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刘连仁老人回国后一直同日本政府斡旋。虽然老人在2000年去世,生命永远停留在一审判决胜诉的前夕,但刘焕新表示,正是由于他的胜诉,成功带动了中国21起强征劳工案、南京大屠杀、东北731部队等40多起案件的申诉。“现在有很多其它的劳工案件都来委托我。中国被强征劳工有近4万人,刘连仁就是他们的缩影,所以我今年6月又一次赶赴日本,希望整体解决中国劳工问题。”

“我希望借助国内媒体、国际的力量给日本政府施加压力,敦促日本政府考虑中国受害劳工问题。强征劳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努力地解决好。”从得知父亲死里逃生时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耄耋老人,刘焕新见证了父亲是怎样在苦难中一步步斗争,又是怎样一点点带着遗憾离世的。“父亲离世前说,他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结交很多日本朋友,并支持他打官司;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判决胜利的那一天……”

“我们不能在痛苦当中度过余生。我们得促使日本政府能够像德国一样敢于担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过去历史说清楚、解决好,这样才能让中日关系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刘焕新告诉记者。

傅强:一张地图标记出中国受害劳工惨烈悲歌

“将近4万名中国劳工,在山东青岛、天津塘沽等港口被装上船后,运送到日本本土35个企业、135个作业所,做劳工、煤矿工人、码头工人等等。”山东受害劳工法律援助团团长傅强指着刘连仁纪念馆墙上一张贴满标记的日本地图对记者说道。这张地图中的资料都是由日本当年的华侨协会所提供。地图上的每一张贴纸都位于加害企业大体地理位置旁,详细记录了企业名称、强征劳工接收数量以及死亡人数,是控诉日本侵略者在华强征劳工的罪证地图。

“三菱矿业慎峰矿业所,劳工244人,亡70人”“三井矿山三池万田坑,劳工1211人,亡294人”“井华矿业别子矿业所,劳工681人,亡208人”……一个个刺眼数字的背后,都饱含着劳工们的血泪。

“有9800多名山东籍劳工从家乡被强征至日本各地,其中,潍坊、济南等地区是日军强征劳工的重灾区。”傅强告诉记者,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铁路沿线附近,日本人抓到劳工后运输方便。“相比之下,在沿海或远离铁路的腹地,如渔民的工作场所不固定,日本人很难抓到他们。从全国范围来看,华北平原地区是受害劳工最多的地区,比如河北省就有14000人,相比之下,江苏省仅有1000余名受害劳工。”

傅强介绍,“早在1993年,就有日本律师在为中国劳工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刘连仁案开始,中国方面的律师也加入了进来。我是从2003年开始,也就是刘连仁状告日本政府案二审期间接手的案件,从此便一直为中国劳工而奔走发声。”

傅强告诉记者,如果用战场来形容,那日本本土就是律师们的“前线”,国内就像是“大后方”。“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绝大多数的前期调查、取证工作都是靠国内律师团体实现的。记得2007年左右有一位日本律师来聊城取证,不巧正赶上了‘五一’假期,大量客流让这位律师手足无措,后来还是我把人证、物证、笔录等收集整理交给了他。”就这样,靠着国内调查、取证,日本诉讼、谈判的方式,中日两国的律师团结协作,才有了三菱中国受害劳工赔偿成果这样一个初步胜利。

说到20余年为中国受害劳工提供法律援助的经历,傅强笑了,“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无偿为受害劳工提供法律援助。记得2004年刘连仁案二审宣判的时候,在法院门口有日本记者问我对案件有什么想法,我说中国劳工告日本政府并不是为了赔偿金,而是要对那段历史进行揭露,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进行贬斥和声讨。”

李丹平:用文学作品让人们铭记不屈历史

“日月经天,故乡是灯。扑不灭的念头,照耀着,三百六十五个黎明。罪恶总有罪恶的归结,良善总有良善的见证。来吧!北海道罪恶的暴雨,来吧!北海道罪恶的狂风。”这是潍坊高密籍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李丹平在《北海道山神》中的诗句。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近期出版。

李丹平告诉记者,历时四年,七易其稿,他终于完成24000多行、20万字的长篇巨制。“这是目前中国最长的汉民族长篇叙事诗。”全诗共十章,分为引子、被掳、苦役、逃亡、穴居、野人、回国、在乡、铁证、尾声。该作品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刘连仁被掳往日本之后遭受的非人苦难和经受的生死考验,获救的过程与切身感受,回到故乡高密生活的悲喜情景以及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的心路历程。

李丹平告诉记者,《北海道山神》的创作让他进一步了解了二战、了解了刘连仁。“我最大的感触是刘连仁在日本遭受的苦难和面对屈辱的抗争,以及回国后状告日本政府的勇气,堪称‘民间第一人’。”“劳工们的血泪史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像刘连仁这样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不断激励着后人向前进。”李丹平表示,“在世界上仍有战乱的情况下,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应该珍惜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