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临沂沂南竹泉村:竹林隐茅舍,清泉石上流

2025-08-21 10:39:3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山有竹则山更青,水有竹则水更绿”,竹以照“君子之德”,其所代表的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也在以竹为材料的建筑中有所体现。

在临沂市沂南县,藏匿着一处“竹泉共生”的奇观——竹泉村。数百年来,泉水叮咚,竹影婆娑,共同守护着一方独特的沂蒙精神。背倚青山,泉水潺潺,竹林摇曳。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在竹泉村铺展开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竹泉相依四百年

清泉绕竹屋,石阶淌溪水。走进竹泉村,即可领略“小江南”泉水环绕,翠竹摇曳的匠心独具,也可感悟着百年间源远流长的沂蒙历史文化,独享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追溯历史,明永乐年间,高氏先祖高檠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他们面对的并非沃野平川,而是需要开山凿石、引水灌溉的艰苦环境。正是沂蒙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智慧,让他们在这泉涌之地扎下了根。

“山有竹则脊梁挺,水有竹则血脉通”。竹泉村里,四季恒温、汩汩不息的“竹泉”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精神的象征。清乾隆二十四年大旱,唯此泉不竭,惠泽一方,得乾隆帝赐名“竹泉村”,“皇封甘泉”的佳话背后,是对先民在逆境中守护家园、生生不息精神的礼赞。环绕泉眼的万竿修竹,其虚心有节、坚韧不拔的品性,亦是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

“始建于明朝末年的竹泉村,因村中清泉边竹林茂密得名。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格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老的庙宇和碑刻,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色。”竹泉村景区企划总监王峰介绍。

时至今日,在活态传承的保护下,竹泉村依然烙印着深厚的沂蒙山区民俗文化。特色竹编工艺以精湛技艺,将本土翠竹转化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器物。村中节庆氛围浓郁,春节舞龙舞狮、元宵花灯展等传统活动生动展现了山民的生活智慧与地域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村落的核心灵魂,是那眼四季恒温、喷涌不息的“竹泉”。泉水自村寨中心凤凰台下的石灰岩裂隙中汩汩而出,水质清冽甘甜。村民的生活起居、耕作灌溉,无不仰赖于此泉。更令人称奇的是,环绕泉眼及沿溪两岸,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种类以淡竹、毛竹为主,郁郁葱葱,形成“屋内闻清泉,推窗见修竹”的独特景致。这种泉竹共生的生态奇观,成为竹泉村数百年来的立村之本和景观核心。

石屋竹韵话沧桑

石墙黛瓦在婆娑竹影间凝固了时光。漫步于竹泉村,整个村落顺应着天然地势与汩汩泉脉的蜿蜒走向,形成一种自由生长的有机肌理,堪称“因泉而生,缘竹而盛”的生态营造典范。

这其中,村子石墙黛瓦的建筑方式颇具代表性。目光所及,厚重如山脊的墙体由当地石灰岩、花岗岩毛石干砌而成,采用传统的“乱石墙”工艺,厚度常超60厘米;屋顶则覆以层层叠叠的沂蒙红石板瓦,宛如坚实的鳞片。绕泉而居,砌石为房。“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使得这个原生态的村庄呈现有机生长的状态。石墙黛瓦的传统民居依地势而建,随性却又暗合自然韵律;半掩在竹林中的茅草屋以茅草为材料,兼具防雨和透气的功用。”王峰具体分析。此外,“福”字门楼寓意吉祥如意,建筑上的石雕、木雕展现精巧的营造智慧。推开斑驳的木门,正房居中、厢房对称的布局将传统文化特色生动展现。

沿着泉水的脉络深入,不同时代的建筑群落诉说着沧桑。坐北朝南的高家祠堂,其抬梁式木构架、三间七檩的格局,以及简拙的驼峰、雀替雕工,连同门前风化斑驳的明代石狮,无声见证着明中后期家族的凝聚力。

泉边,清代商铺旧址沿主溪排列,“下店上宅”的格局清晰可辨。外挑敞廊上深深的拴马石凹痕,烙印着昔日的商贸喧腾。拾级而上,依山错落的凤凰台石屋群构成了主要的居住区。墙角偶见裸露的陶制暗管,那是引泉入院的古老设计,小窗、厚墙、屋内的火炕与地窖,处处凝结着适应山区气候的生存智慧。

而今,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下,竹泉村的古老肌理正焕发新生。坍塌的石墙,严格按原“乱石墙”工艺补砌;破损的红石板瓦,依旧循古法铺设。那些承载历史的建筑也被赋予了当代活力。

“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经保护修复后的古民居,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古朴本色。”王峰介绍,改建成的民俗文化展示馆和博物馆,则在创新传承中演绎着竹泉村的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由传统民居改造后的民宿,外饰古朴,内饰优雅,在守护古村脉络的同时,邀大众共赴一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慢时光之旅。“家家摇青竿、户户临清流”的秀水街被潺潺泉水拥抱,尽显小桥流水的闲适。

村庄外观保留原貌,路面保留历史肌理。修旧如旧的竹泉村在延续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为村庄的接续传承创造了新的可能。民俗文化融入多样展馆,将特色文化转变为生活体验;系列乡村美宿续写“乡情”记忆,为心灵找到栖息地;传统技艺沉浸式展示体验,在乡野间为游客带来恬静之感……“泉上古村”的村落生态在泉上兰亭、东篱菊社、三分乐土等功能区内交融,成为泉依山出、竹因泉生的生动写照。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竹泉村的独特,远不止于建筑本身,更在于“人—泉—竹”共生哲学的实体化表达。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让石墙延续着风骨,让古老的泉脉持续滋养当下,这便是活态传承的真谛。

行走其间,每一块粗粝的石头,每一股清澈的泉水,每一片摇曳的竹影,都在低语着岁月的沧桑,也彰显着那份融入血脉的建筑风骨与永恒智慧。

潺潺泉水穿村而过,昔日的泥泞小路已变身为清澈流淌的秀水街。这里是竹泉村文旅融合的“黄金走廊”。近70家店铺临水而开,沂蒙炒鸡的浓香、滚烫羊汤的热气、现摊煎饼卷大葱的质朴风味,交织着时尚饮品的活力,牢牢抓住了游客的胃。入夜,这条街更是化身美食天堂,点亮了乡村的“夜经济”。

竹泉潺潺,竹影摇曳。四百余年的古村,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那些沉默的石屋,因注入新的活力而焕发光彩;古老的技艺,因有了观者与传习者而得以延续。在守住“乡愁”的同时,竹泉村也以更加鲜活、自信的姿态,讲述着泉水与翠竹间的不朽传奇。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