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开学季儿科看“心病”的患者激增 “开学综合征”怎么破?

2025-09-03 10:44:0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郝爱

 

开学季来临,各大医院儿科门诊迎来新一轮就诊高峰。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开学前一周至开学后两周内,医院儿科日接诊量较暑期会增长20%—30%,其中因情绪问题引发躯体不适的小患者占比显著上升。这些孩子或腹痛呕吐,或失眠焦虑,看似生理疾病,实则与“开学适应不良”密切相关。开学前后儿童心理与行为的明显差异,折射出家庭、学校与社会需共同关注的成长课题。

开学季门诊量坐上“过山车”

“一进九月,我们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门诊的就诊量通常会有一个20%—30%的显著攀升。增加的患儿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来看‘挤眉弄眼、注意力不集中、头疼、肚子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最近,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主治医师苏宏又迎来繁忙的一段时间。

“暑期孩子看病多是真生病,开学前后则多了些‘心病’。”苏宏告诉记者,该院儿童医学中心保健门诊数据显示,暑假期间,就诊的多是肥胖、生长发育迟缓、过敏等;而开学后这一两周,主导症状变成了“查无实症的躯体不适”和“情绪行为问题”。“比如,之前提到的反复挤眉弄眼、腹痛、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睡眠障碍、拒绝上学、情绪烦躁易怒或低落沉默等。这些症状往往在周一早晨或前一天晚上加重,到了周末又自行缓解。”

和大人们周一上班焦虑一样,在不少孩子眼里,开学日同样让人心神不宁。在苏宏的门诊上,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三年级的男孩,每到周日晚上就开始发烧,37.5℃左右,但精神尚可,各项检查均无异常。持续了三周后,妈妈带他来儿保门诊就诊。”直到苏宏与小患者耐心沟通,才揭开“周日发烧”背后的秘密——孩子假期作业有一项手工作业没完成,非常害怕周一被老师批评,巨大的焦虑和恐惧让他的身体出现了“心因性发热”。“一旦我们协助他和老师沟通解决了作业问题,他的‘周日发烧’就再也不见了。”

从暑期“放飞”到开学“焦虑”

“医生,孩子这几天一到上学时间就喊肚子疼,周末在家却好好的,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苏宏的诊室外,五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的焦虑颇具代表性。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开学季来临,医院儿科门诊中“暑期综合征”与“开学综合征”的患儿呈现明显交替,前者多因作息紊乱引发健康问题,后者则以情绪问题导致的躯体不适为主,两种状态的快速切换,让不少孩子陷入适应困境。

新学期,小宇(化名)顺利进入三年级,但开学没两天,老师就向家长反馈,孩子上课总走神、小动作多,好像“魂还在暑假”。作业拖拉磨蹭,以前半小时能完成的现在要两小时。于是家长带小宇找到苏宏,检查是否是“多动症”。经过问询了解到,孩子假期每天看电视、玩平板电脑超过4小时,作息混乱,晚上12点才睡。“这是典型的‘假期综合征’的延续。”苏宏介绍,长时间的电子产品高强度刺激,让孩子的大脑习惯了对被动、高趣味的信息进行反馈,难以切换到需要主动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课堂学习上;睡眠不足则直接导致了白天精神不济、注意力涣散。“因此,小宇的症状并非真正的多动症(ADHD),而是作息和习惯紊乱导致的注意力失调。”

“开学综合征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诊断,而是一个用于描述现象的社会学词汇。”苏宏解释,不止“不想上学”那么简单,它多是学生在假期结束后、新学期开始时,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症状,也可以叫做“开学适应不良”。苏宏指出,从暑期的松弛到开学的紧张,孩子面临的不仅是作息调整,更是从“家庭自由模式”到“校园规则模式”的切换,这种切换速度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便会引发“综合征”。这种现象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分离焦虑)、小升初(环境适应)、初升高及毕业班(学业压力)这几个过渡阶段尤为突出。

一年级新生的“特殊战场”

相对于往届学生,很多一年级新生的“开学适应不良”,更多与“分离焦虑”相关。6岁的乐乐(化名)开学前两天每天抱着妈妈的腿哭,进教室后趴在桌子上不说话,午饭也不吃。老师反映,他上课总是盯着门口,仿佛在等妈妈来接。周末在家时,乐乐却恢复活泼,一旦提起“上学”就立刻变脸。

乐乐妈妈告诉医生,孩子从小没离开过家人,暑期全天由奶奶照顾,开学前没参加过幼小衔接班。苏宏解释,低龄儿童的“开学不适”多源于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暑期与家人的“全天候绑定”,让他们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而进入学校后,突然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和规则,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此时,哭闹、拒食等行为本质是想通过“退行”获得关注和保护。

而对于年龄相对大一些的“一年级新生”,社交方面的焦虑则更常见。苏宏曾遇到一名初一的男生,新入学就抱怨学校饭菜难吃、厕所脏,坚决不肯在学校大便,继而发展为早晨腹痛拒绝上学。“实际上,其根源并非挑食或洁癖,而是他无法适应新环境,没有朋友,课间不知道和谁交流,巨大的孤独感和社交恐惧通过‘挑剔环境’来表达。”

“这类孩子的适应过程往往更需要耐心。”苏宏强调,家长若将孩子的这些行为误解为“任性”,强行批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家庭支持是一味“对症良药”

应对“开学综合征”,家庭干预是关键。但很多时候,不少家长并未察觉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已经造成了其情绪甚至心理上的影响。

“五年级的女生小雅来到门诊时,已经有频繁挤眼睛、清嗓子等抽动障碍加重的情况。经过检查我们排除了器质性问题。”苏宏说,经过深聊得知,小雅暑假参加了多个补习班,但开学摸底考成绩不理想,父母的一句“别人都超前学了,你怎么还退步了?”给了她巨大压力,焦虑情绪于是通过抽动症状表现出来。

苏宏认为,家长需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焦虑,将孩子的不适等同于“故意装病”,强行施压;另外一种是过度纵容,因孩子哭闹就允许请假,强化“生病能逃避上学”的认知。

“开学适应不良”本质是孩子成长中的“适应练习”,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就像学走路会摔跤,适应新环境也会有起伏,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时,家人永远是他们的‘安全基地’。”此外,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开学第一周,老师可适当降低学业要求,通过破冰游戏、自我介绍等活动帮助孩子熟悉同伴;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适应情况,家校合力为孩子“搭台阶”。

苏宏提醒,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或者家长无法判断原因时,应及时寻求儿保科、心理科或精神科的专业帮助。“我们会采用‘评估-指导-干预’一体化模式,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评估、家庭访谈、沙盘游戏治疗等方式,找到根源,制定干预方案,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理解,是最好的良药。“当我们能读懂孩子身体症状背后的语言,我们就拿到了帮助他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的钥匙。愿我们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共同努力,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苏宏说出了很多儿保医生的朴素心声。

【点击】

给孩子的“开心”锦囊

“情绪天气预报”: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今天我是‘晴朗’还是‘小雨’?”

“魔法呼吸法”:感到紧张时,试试深呼吸: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嘴巴呼气8秒。

“成功日记”:每天记下三件做得好的小事,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求助是超能力”:大胆向信任的家长、老师或朋友说出你的烦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