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千慧
在全球聚焦气候变化治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键领域,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已成为时代潮流。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集中发布9个绿色建造典型案例,覆盖商业综合体、医疗康养、文化教育、产业园区等多元场景。从超高层商业综合体的BIM 技术深度应用到乡村振兴项目的节能减排措施,从医疗建筑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到产业园的超低能耗建造……这些项目通过技术突破、低碳转型和资源优化,全方位构建起可感知、可借鉴、可推广的绿色建造“齐鲁样板”。
济南两项目入选
超高层施工创技术新突破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9个绿色建造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商业综合体、医疗康养、文化教育、产业园区等多元建筑场景,集中展现了全省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中的技术突破与实践成果。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在绿色建造领域率先发力,两项目凭借前沿技术应用和科学管理模式成为行业典范。在济南市高新区崇华路旁的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间,一座现代化超高层商业综合体正拔地而起。据了解,这个总建筑面积达21.9万平方米的项目,从设计之初就植入了绿色基因。项目依托BIM技术中心,将建筑、结构、水、暖等所有专业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通过碰撞检查功能提前发现管线交叉冲突问题。“这种数字化技术应用让原本需要在现场反复调整的管线施工,变成了工厂预制、现场精准装配的高效流程。”从事建筑技术管理多年的李琦介绍道。
而在针对超高层异形大悬挑结构施工难题,项目创新研发的格构柱辅助爬升技术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安装加固格构柱及连墙杆,解决了爬架在高空大堂等特殊层高处无法爬升的难题,操作简便安全,节约工期、材料与劳动力。在装配式钢结构施工中,从详图设计到制作、安装、焊接、涂装全流程突破,形成适用于大跨度巨型圆环的集成技术体系。针对超高层多角度不规则结构内退难点,创新研发新型Z型钢制地台码、内倾扭曲单元板块等技术,构建多系统大跨度扭曲玻璃幕墙施工体系,为异形建筑施工积累宝贵经验。“这套技术可以让高空异形结构施工中告别了传统临时支架的繁琐,钢材损耗率也能有所下降,工期也能相应缩短。”李琦解释道。
除了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在结构施工上的技术突破,济南在超低能耗建筑领域同样有着深入探索。在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组团,黄河岸边的数字经济产业园C-2地块项目4#楼便探索出超低能耗建筑的实践路径,聚焦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编制外墙保温、屋面保温、被动窗安装等专项方案,通过专项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绿色理念。在4#楼西侧搭建样板房,直观展示220mm厚石墨聚苯板外墙、210mm厚高强度挤塑聚苯板屋面等保温节点,以及带全热回收、PM2.5除霾功能的新风系统和屋面光伏加热系统,实现超低能耗与高舒适度。同时,项目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通过绿色建筑二星级等评审,全面应用BIM技术并预留与起步区CIM平台对接端口,装配式装配率达50%,室外海绵城市设计实现年径流控制率超75%。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14个月完成36个月工期
在绿色建造的生动实践中,济南的项目以技术突破树立了行业标杆,而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的项目则依托各自的资源与发展需求,共同丰富着山东绿色建造的多样化探索。其中,烟台聚焦超低能耗与建筑工业化融合;威海在节能设备应用与资源循环利用上成效显著;日照则在钢结构施工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这些散布在齐鲁大地上的实践成果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让绿色建造的“山东样板”呈现出更加立体鲜活的发展面貌。作为烟台超低能耗建筑的典型代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万华人才中心在保温工艺上实现了颠覆性创新。该项目摒弃传统“先结构后保温”模式,通过双侧AAC板墙形成空腔,灌注低密度PIR聚氨酯保温材料。此外,项目结合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成为山东省近零碳社区示范项目。
除了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突破,烟台市莱山区滨海健康驿站以钢MiC模块技术创造了建筑工业化的“山东速度”。据悉,项目采用钢MiC 模块技术,将90%的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14个月完成传统工艺需36个月的建设任务,用工量减少70%,施工垃圾减少80%。施工现场的模块化箱体自带装修和管线,吊装到位后接通水电即可使用,全产业链BIM应用确保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这种“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模式,还能实现建筑构件循环利用,践行绿色可持续理念。“这种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把控,不仅让项目建设周期大幅缩短,还实现了绿色建造的多维度提升。”长期关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行业专家崔洪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绿色建造的生动实践中,威海、日照、临沂等项目亮点频现、特色鲜明。威海市环翠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一期)项目1#楼凭借高效节能设备与资源循环技术脱颖而出,磁悬浮变频离心机制冷性能超国标20.5%,年省3万度电,全热回收技术让冬季制热能耗大降30%;日照市老年大学EPC工程研发工具式楼承板临时支撑体系,周转超30次适配多种钢梁与楼承板;滨州全民健康文化中心创新大跨度张弦梁工法,安装精度±5mm,以跳仓法控裂缝,借BIM解管线难题,曲面幕墙数字化拼装成亮点。“这些项目从节能到技术创新各有突破,从设备节能到资源循环,尽显绿色建造巧思与实效。”崔洪涛认为。
政策协同发力
今年健全降碳制度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从技术标准、资金支持、示范引领等多方面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早在2019年,《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就已施行,明确了新建民用建筑需采用相应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达二星级以上标准,为绿色建造划定了刚性底线。在此基础上,2023年印发的《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造方向)示范计划项目》,明确支持超低能耗建筑、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创新。2024年印发的《山东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12项重点任务,从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到推进建筑节能降碳,构建起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让绿色建造有章可循、有策可依,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政策同样为山东绿色建造提供了方向指引。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为全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锚定了关键目标。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山东的地方政策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政策合力,为绿色建造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磁悬浮制冷、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在新建项目中普及应用,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全流程,装配式建筑占比持续提升。从济南的超高层技术突破到烟台的近零能耗实践,到威海的节能设备应用,再到日照的钢结构技术创新……各地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特色路径。“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产业链协同日益紧密,山东绿色建造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为全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山东经验’。”有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