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高家庄子村:栖居渤海湾畔的“招远小北京”

2025-09-03 11:16:1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在胶东半岛西北部的渤海湾畔,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栖居于此。千载时光流转,这座被誉为“招远小北京”的古村落,以其森严的城池格局和京风鲁韵交融的建筑风貌,在碧海金沙之侧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青砖黛瓦间,深藏着胶东商帮闯荡京华的传奇基因。圩墙拱卫、街巷纵横、庙宇肃穆、大院林立,共同诉说着这座海防古村如何将京畿风华与胶东智慧熔铸一炉,成就渤海湾畔一方鲜活的“城池记忆”。

 

渤海湾畔的传统村落

古村遗韵海风拂,漫步于渤海湾畔的高家庄子村,既可领略圩墙深巷、京韵鲁风交融的独特村落格局,也可透过鳞次栉比的深宅大院,叩问胶东商帮闯荡京华、衣锦还乡的传奇过往,感知一个家族村落绵延生息的厚重脉动。因西汉年间一高姓族群迁徙于此得名,元末明初徐姓族人迁入,后经变迁,村内现以徐姓为主。

溯源村史,高家庄子因西汉末年高姓徙居而得名。元末明初,徐姓族人迁入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更迭,终成村中主脉。这片栖身海隅的聚落,凭借其森严的城池防御体系与深厚的商贾人文积淀,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

“高家庄子是登莱古道上集海防戍守、商业流通、家族聚居于一体的典范村落,更是胶东商帮北上京都(尤以北京为盛)经商历史与清末捻军东征烽烟的重要见证。”高家庄子村村史讲解员徐祥玉介绍,高家庄子村兼具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的独特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大街胡同纵横交错,古宅门楼高低错落,是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各类型历史建筑最齐全的古村落。

村里既有传统民居,也有宗祠、庙宇、古树、圩墙等公共设施和风景名胜;村落既是胶东帮商人在北京经商历史传统和清末捻军东征大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登莱滨海古官道上海防村落、商业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三为一的典范。

蜚声乡里的“招远小北京”

细观这些院落,无处不显匠心。“高家庄子村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既有宋元时期胶东建筑技术的传统渊源,又见证了近代以来与北京官式建筑技术的交流。”徐祥玉介绍,至清代,因村民到北京等地经商致富,返乡后带回京都名匠置地建房,一个京式与本地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的民居群在此铺排开来,村子也缘此得名“招远小北京”。

这批融合了京鲁营造技艺的宅邸,在形制、结构与装饰细节上展现出鲜明特色。“高家庄子村的民居建筑是较为典型的清代胶东传统砖石民居院落, 并有较为独特的‘鹰嘴石’挑檐石、青石板承檐等构件、单层仰瓦作、青砖砌竖棂窗、突出屋面的大门装饰性假脊、院内位置和建造考究的厕所与猪圈等,门窗簪与挂落等木雕精美、花格门窗美观大方、屋脊装饰丰富,其精雕细刻的门簪和窗簪木雕在烟台地区比较少见。”徐祥玉介绍。其中,徐明清故居大门的门簪、挂落雕饰精美,是高家庄保存最为精美的一处。细看门楼檐枋装饰,彩画多绘木纹,中间点缀螃蟹,有宋金遗风,反映经商传统的同时也体现出北京与胶东风格的融合之美。

雕梁承家商路远,黛瓦栖风京韵长。这些形态各异、工艺考究的院落集群,承载村落的人文风情和乡土记忆。众多典型的四合院各有特色,共同构成高家庄子村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从留存至今的徐素故居中,仍可感知高家庄子村彼时的发达与繁荣。清咸丰年间,徐素离开高家庄子村去北京学做生意,在北京前门外开了一家“三义广”绸缎庄。以徐素为代表的富起来的在京经商大户讲排场、摆阔气,纷纷回乡置地建房,并带回京都名匠参与老家建设。当时村子北半部三条大街同时兴建,大门楼高台阶的京式四合院沿街排开,使村里形成一个京式与本地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的民居群。

“民居群里的建筑除胶东地区少有的精雕细刻的‘三雕’之外,保留的京味痕迹还有门楼上的装饰。”徐祥玉介绍,“许多门楼的梁是彩绘的一圈圈仿照木头的年轮,像自然的一样。有的门楼上还保留彩画,这些京式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让木料防腐防蛀。”漫步于此,仍能感知昔日蜚声乡里的繁华过往,回味活态传承的乡土文化。

古村文脉赓续传承

海防与民居的交响在高家庄子村恢弘奏响,5平方公里的村域内,巍巍圩墙、深宅大院、宗祠庙宇、古树街巷浑然一体,严整而不失灵动,生动诠释着胶东半岛清代海防聚落与商帮家族建筑的巅峰格局,成为北方古村遗存的珍贵范本。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庄子村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是整个村落被三合土城墙围了起来,城墙总长度2100米。“土城墙是清光绪15年仿照黄县县城的格局修建的。南北和东边城墙比较方正,西边城墙顺延九龙沟自然弯曲。城墙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命名为‘山屏’‘环溪’‘同义寨’‘海濠’,并镶嵌汉白玉门匾;另在西部城墙开有一小便门,曰‘静坊’。”徐祥玉介绍。

围子墙内五条大街上,大瓦房一排排,门口拴着成群的骡马,停着成排的木轮大车。晚上,值班的更夫把大门一关,整个村子真是铜墙铁壁一般。近百年间,圩子墙在维持社会治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战争时期,它曾作为秘密活动基地发挥过抵御侵袭的重要作用。

百余年风雨侵蚀,围子墙历尽沧桑。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部分垮塌的墙体被用作建筑材料另作他用,而今只留下部分残垣断壁。而得以保留至今的海防圩墙、徐氏宗祠群落与186套清民宅院,以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活态肌理矗立于胶东,成为承载六百年商帮传奇与家族兴衰的无价地标。这方凝聚防御智慧、商脉精神与伦理信仰的滨海史诗,正在守望与传承中赓续渤海湾畔的绵长文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