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延安精神铸魂 红色新闻引路,“新传学子延安行”实践团队走进延安革命旧址

2025-09-04 16:04: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9月2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延安。从象征信仰的宝塔山,到见证军事决策的王家坪;从孕育红色新闻事业的清凉山,到见证革命关键历史进程的枣园,再到夜幕下触动人心的红秀《延安 延安》,团队在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革命历史温度,叩问红色新闻初心,让延安精神在行走与感悟中深深扎根。

登宝塔山铸信仰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始建于唐代的宝塔,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它在抗战时期见证了延安十三年的艰苦革命,成为延安的标志与象征,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信仰之塔”。

清晨的延安,阳光洒在巍峨的宝塔山上,为这座革命圣地镀上一层金色光芒。团队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城全貌,耳畔仿佛回荡着革命年代的号角声,无数革命先辈在此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制高点,更是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精神图腾。作为新闻人,唯有筑牢理想信念,才能让新闻报道锚定“为人民发声”的价值坐标。

访革命旧址悟初心

循着先辈足迹,团队先后走进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体悟延安精神本色。

1937至1947年,王家坪是中共中央军委驻地。实践团队走进中央军委礼堂、毛泽东同志旧居等,感悟那段艰难的抗战历程。在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先辈们仍以乐观的意志克服困难,在王家坪做出重要革命决策。

走进枣园,透过窑洞的纸窗,那段烽火岁月似乎重现。幸福渠从院中穿流而过,“五大书记铜像”昂首阔步,革命领袖旧居内的煤油灯、泛黄的书籍更显亲切——这是老一辈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自力更生的生动见证。

“原来‘运筹帷幄’的背后,是如此朴素的生活。”团队成员驻足在革命领袖旧居前感慨,这种“苦中作乐、苦中求进”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应传承的宝贵品质。

探红色新闻发源地溯根源

抗战时期,清凉山是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等重要机构的驻地,无数革命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在艰苦环境中搭建起传递真理、鼓舞斗志的宣传堡垒,为革命事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这里是中国革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更是我们新闻学子的‘精神课堂’。”在《解放日报》旧址窑洞,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学术副院长钱婕把新闻史课堂搬到现场,给大家讲解了《解放日报》改版的相关内容。

“以前在课堂学《解放日报》改版历史,今天看着这些带时代印记的报纸,才懂它对革命宣传的重大意义。”202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舒禾驻足展柜前,语气中满是敬意。

新华通讯社旧址窑洞内陈列的老式收报机静静矗立,墙上的文字将大家带回那个依靠简陋设备传递信息的年代。正是靠着这些设备,新闻工作者才能突破敌人的重重阻碍,让延安的声音跨越山河,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信心的“红色电波”。站在中国红色新闻山——清凉山,大家深刻认识到新闻事业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更明确了新时代传媒人的责任与使命。

观《延安 延安》激共情

夜幕降临,实践团队观看延安红色历史舞台剧——红秀《延安 延安》。演出选取红军长征、大生产运动等关键历史事件,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生动展现了延安时期先辈们的热血与激情、理想与信念。“南泥湾大生产”片段中,劳作的身影化作如浪的稻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在此刻具象化。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围绕剧情与延安精神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碰撞让实践感悟更加深刻。

抵达历史现场,赓续延安精神。实践团队用一天的实践,在革命圣地的历史坐标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溯源。无论是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里,那些承载着新闻理想的泛黄纸刊与老式设备;还是王家坪、枣园革命旧址中,见证“艰苦奋斗”延安作风的斑驳窑洞与鲜活史实;抑或是红秀舞台上,以艺术之力重现热血延安岁月的沉浸式表达,都成为延安精神的生动注脚。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让延安精神在奋斗中焕发新的生机,在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时代正能量!

文:张凯悦、武盈君

图:金垚、马端泽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