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 山东中小学将新增一门课程

2025-09-06 10:41:2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山东省明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评。图为日照市新营小学老师指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机械臂。新华社发

近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决定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按照“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机制分层推进,用3—5年时间,建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丰富普适化教学资源,建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常态化教学研究,建立科学化评价制度,形成智慧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省中小学高质量普及。

人工智能成高中信息学科必选内容

《意见》要求,支持中小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包含人工智能内容的课后服务项目。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校统筹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2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6课时、3—9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普通高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必选内容,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普及。按照“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创新提升”,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材。

同时,探索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AI导师应用,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鼓励中小学校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业辅导,培育2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加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I试验场”资源使用力度,在山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栏,指导中小学校创新性学习转化,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年均上传跨学科融合课例不少于6节。在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单设人工智能教育类别。省级每年认定200项左右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形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精品课程库,服务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省级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研课题,每年立项50个左右,推动产出一批国家级标志性教研成果。全省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对教师全覆盖

按照要求,从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支持中小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优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鼓励中小学校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专家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统筹开设通识类、学科类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分层次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训,2027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利用3—5年时间,在中小学培养100名左右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2000名左右市、县(市、区)级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其中乡村教师均占一定比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研制教师素养数字“画像”。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和贡献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成长发展。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公开课、工作坊等交流活动。

【聚焦】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在基础设施配建方面,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今年底前所有中小学校接入全省教育专网,“千兆进校百兆进班”覆盖率达到100%。鼓励对智慧校园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人工智能学习空间,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加快建设具备多模态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实践环境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支持学生开展从基础认知到创新应用的全周期实践。

此外,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施效果、技术支持等,对区域、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自我学情诊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有效路径,强化“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培养计划和各类比赛活动结果运用,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齐鲁英才计划”、“齐鲁科学营”等,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并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