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烟墩角村海草房:渔村里的百年童话

2025-09-16 10:16: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古村落是浪花雕琢的贝壳,而海草房则是渔人写给大海的童话。当礁石墙垣生长出炊烟袅袅的屋檐,烟墩角的海草房群落,便成了胶东海岸线上浸着海盐的立体童话。

海草房如遗落的褐色贝壳散落村落,凝固于《荣成县志》“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带”的墨痕里。从明末烽燧下的渔村星火,到草屋顶蜕变成天鹅湖畔的童话地标,烟墩角村这座由海孕育的村落,将六百年潮汐淬炼成一部东方生态建筑童话。

石墙草顶的民居建筑

“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带。”《荣成县志》的墨迹在泛黄纸页间洇开,如潮汐般冲刷着六百年时光。远眺渔村,景象豁然——高

高隆起的屋脊,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搭载在原始石块垒起的屋墙上,勾勒出威海渔村里的特色民居——海草房。

“冬草韧如缆,春草柔如绸。”当刺骨寒流裹挟风雪扑向荣成海岸,正是采集大叶海苔的黄金时节。近海5—10米浅滩处,墨绿的海草随浪涌动,渔民用长竿铁耙打捞起这些海洋的馈赠。经三伏烈日暴晒,翠绿渐变为深沉的紫褐,柔韧的草茎拧成天然绳索——其中饱含的卤盐与胶质,正是抵御虫蛀霉烂的隐形铠甲。

值得一提的是,石墙的垒砌更见大地恩典。“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海草房隔热隔寒,冬暖夏凉,经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匠’的巧手营造,造就荣成市沿海地区民居风情的活化石。”烟墩角村两委委员曲光成介绍。

瓦匠筑基,石匠垒墙,木匠搭就等边三角屋架,而苫匠的技艺关乎百年大计。掀开渔网覆盖的屋顶,可见四层匠心:底层山草定坡形,核心海草叠压七层,麦秸草覆面,混合草料锁边。每层草料仅外露十厘米,从檐口向高达4.5米的屋脊渐次增厚,需耗海草三万斤、匠工百日。2006年,这项“石墙承浪,海草续岁”的技艺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沿海民居的活态基因库。

山海之间的生态诗行

“海草为瓦石为墙,浪打风吹自端庄。”海草房的生态智慧,首先体现在与自然肌理的深度嵌合。“以荣成市烟墩角村为例,村落选址严格遵循‘依山傍海、向阳避风’的原则,东望崮山屏障,北倚丘陵缓冲,南临开阔海湾,在东西高、中间低的缓坡地带自然铺展。这种顺势而为的布局,既避开了强海风的直吹,又保证了每栋建筑的充足采光,形成与山海环境共生的聚落形态。”曲光成具体分析。

人鸟和谐共处,海湾与彩石岛奇特亮丽,原生态的自然之美与巧夺天工的技艺在依山傍海的烟墩角村相得益彰,诠释着沿海先祖们繁衍生息的历史,续写着别具特色的风土民情。

石草之间的营造智慧

烟墩角海草房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作为胶东沿海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其建筑形态既深植于海洋环境的生存需求,又凝聚着民间工匠的造物智慧,成为解读明清沿海建筑技术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外墙砌筑堪称“顺势而为”的典范。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随圆就方。工匠根据石块的自然形态错落拼接,大块石材作为墙体骨架,小块碎石填补缝隙,缝隙间以黄泥与海沙的混合物黏合。这种看似粗犷的工艺,实则暗藏对海洋气候的精准适应。“不规则的墙面可分散强海风的冲击力,而透气性良好的黄泥则能调节室内湿度,避免沿海高湿环境导致的墙体霉变。讲究的人家在石块表面雕琢木叶或元宝纹饰,线条简练却意涵丰富,木叶象征对海洋馈赠的感恩,元宝寄托渔获丰饶的祈愿,使实用的石墙兼具了精神文化表达功能,于粗犷中见细腻,形成‘粗犷而不粗糙’的独特质感。”曲光成介绍。

“从建筑技术传承来看,烟墩角海草房的构造细节既延续宋元时期胶东‘石墙草顶’的民居传统,又在明清时期形成稳定的地域范式。其‘随圆就方’的石砌工艺,可追溯至山东半岛宋代渔村遗址中不规则石材的使用技法;而50度陡坡、高屋脊等设计,则是明清时期沿海居民应对频发台风、强降雪气候的技术改良。”曲光成介绍,这些保存完好的海草房,不仅是渔民生活的居所,更成为研究民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鲜活样本,其蕴含的“就地取材、因势利导”的营造理念,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乡房寄情的传承实践

对于当地人而言,海草房已经不仅是一座建筑、一个住所,更是历史的传承和乡情的延续。这种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联结,构成了海草房保护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基于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坚守,烟墩角海草房的保护工作形成科学系统的实践路径。自2016年起,当地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实施3期修缮保护工程,累计投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30万元,完成26户124间海草房的系统性修复。这种对工艺谱系的完整传承,使海草房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得到同步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烟墩角探索出“文化赋能+业态创新”的活化路径,实现遗产价值的多元转化。当地以传统海草房为纽带进行多样化文旅业态开发,在“夏游牧场、冬赏天鹅、住海草房、吃渔家饭”特色旅游品牌带动下,烟墩角村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益保护,推动海草房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筑可阅读、文化可体验”的模式,将海草房的生态智慧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游客可参与海草苫制体验,在老匠人指导下学习“四层叠压”技法;入住改造后的海草房民宿,既能体验渔家火炕的温暖,又能通过智能温控系统获得现代舒适感;冬季观天鹅、夏季赶海的季节性活动,则让建筑遗产与自然景观形成联动消费场景。

百年海草房,一腔故里情。“中国传统特色民居”“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承百年的海草房被冠以众多称号,见证着沿海地区的人文变迁,也让“最佳旅游乡村”烟墩角村走向更加诗意的未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