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丁一方
利津县沿黄入海生态旅游公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基因的母亲河,在山东境内完成了它最后一段旅程,奔腾入海。为了彰显黄河的时代价值,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包括济南南部山区、东平湖、泰山等——山东规划了贯穿东西全境的“黄河入海廊道”旅游公路。
这条“黄河入海”风景道遵循“保护生态底色、凝聚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根魂”的原则,将交通与景观、游憩、生态保护功能有机结合。它旨在突出黄河两岸的原生态景观,系统展现其人文风貌,打造集自然观光、湿地公园、民俗风情体验、自驾旅游、文化遗产探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线路。最终实现“伴行黄河两岸,黄河时隐时现、时近时远”的独特体验效果。
九女峰旅游公路全长19公里
快进慢游,构筑全域旅游交通网
“黄河入海廊道”以交通为骨架,构建了“快进”与“慢游”结合的旅游体系。这条1908公里的交通网串联起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滨州、淄博、东营九大城市,融合历史、生态与乡村风情,既是文化名片,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
“快进”通道由高铁、高速和机场组成。沿黄高铁包括济郑高铁(已开通,济郑1.5小时直达)和在建的济南至滨州高铁。沿黄双高速守护两岸:北岸有德上高速等,南岸串联日兰、济广等高速。济南、东营等六大机场已运营,德州、泰安等机场在规划中,形成快速抵达网络。
“慢游”体验的核心是“黄河入海”主题风景道。它依托黄河、泰山等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长廊。布局为“一廊一环多支”:“一廊”沿黄河大堤分南北线贯穿各市,串联艾山、黄河口等景区;“一环”是济泰大环线,连接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多支”包括东平湖环湖路等21条支线。1908公里的风景道由公路、堤顶路和市政路构成,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黄河的壮美与厚重。
齐河县“黄河入海”主题旅游公路
路景相融,沿线尽是风景与故事
一路风景,一路花香。“黄河入海廊道”旅游公路的建设,始终坚持“公路即风景,旅途即故事”的理念,将道路与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无缝衔接,让每一段旅程都成为一次沉浸式的风景体验。
廊道上也涌现出不少亮点。位于德州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内的通圆路,全长8.5公里,一侧设有彩色沥青自行车道,串联起泉城欧乐堡、极地海洋世界、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和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等景点,沿线绿意盎然,花景如画,是名副其实的旅游交通大动脉。
济南章丘小北线创新采用“农村公路+”模式,将普通农村公路与旅游路结合,融入生态涵养、全域旅游等新时代元素,形成“路、景、人、车”和谐的绿色公路体系,是沿黄旅游公路的精品工程。
而位于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的九女峰旅游公路,全长19公里,为沥青路面,路线围绕九女峰核心片区形成循环圈,串联白马禅寺、神龙大峡谷、故乡的云书屋及民宿采摘等景点,不仅是交通线,更是带动山区乡村振兴的产业线和风景线。
“交通+融合”,激活产业动能
“黄河入海廊道”旅游公路,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条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它更像一条激活沿线经济的黄金纽带,通过“交通+产业”与“交通+文旅”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公路如一条银线,巧妙串联起阿胶文化、玫瑰风情、水浒故事和黄河口生态等一系列璀璨的文旅明珠。在“中国阿胶之乡”东阿镇,游客可探访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少岱”城门与“永济桥”,深入百年工坊,亲眼见证阿胶的匠心制作过程。平阴的玫瑰产业基地依托便捷交通,不仅将浪漫的玫瑰主题旅游做得有声有色,更深度开发了玫瑰精油、玫瑰食品等系列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与此同时,曾经因交通不便而藏于深闺的农副产品,如今也沿着这条公路,走向全国。前阮二村的黄河大米、石庄村的百亩油葵、后寨村的果蔬采摘、上盆王村的菊花产业……这些特色产品通过这条公路,被端上了更多家庭的餐桌,直接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大幅提升。
翟庄黄河宿集、玫瑰外山黄河玫瑰主题露营地等项目的落地,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带动了农家食宿、民俗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这条蜿蜒于黄河岸边的“黄金廊道”,正以路景相融的独特魅力,书写着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