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万里黄河,奔腾向前,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积淀成洲,造就了壮丽独特、资源丰饶的黄河三角洲。今年恰逢国庆节、中秋节双节长假,黄河三角洲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这幅壮丽的生态画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在东营,近年来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就在国庆节、中秋节前夕,由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山东东营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已通过竣工验收,为佳节的到来增添一抹色彩。
据了解,东营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河口区北部海岸带曾一度陷入生态危机,互花米草肆虐、盐碱化加剧等问题侵蚀着海岸线,当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综合治理海岸生态刻不容缓。
据该项目建设方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介绍, 该项目具体施工内容涵盖坡面生态提升6322米、活体牡蛎礁构建约457.5公顷、退养还海构建约64.7公顷、盐地碱蓬恢复约120公顷、碱蓬种植带约31公顷以及互花米草治理248.5公顷等。
因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团队集思广益,积极采取五大“妙招”:一个是“斩草除根”,通过“刈割、翻耕、围淹、人工拔出”等组合拳,做到斩草除根,并进行长达2年的监测,处置复发植株。最终,互花米草被清除,海岸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胜利。二是“筑牢屏障”,一方面通过土方压实塑形、混凝土框格加固、干砌块石美化等方式,全面重塑坝体;另一方面,依附新建堤坝创新性构建块石牡蛎礁,让近江牡蛎苗扎根生长,既能消浪护堤,抗击海水侵蚀,又为贝类、鱼类等“筑家”。从险滩到屏障,堤坝起到“美观、安全、生态”的三重功效。
除此之外,还种植碱蓬,在低潮期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撒种方式种植会“吃盐”的神奇红色植物——碱蓬,又被称为“红地毯”。碱蓬扎根后有助于降低土壤盐度和提高肥力,便于其他植物生长,且观赏度高。并进行退养还海,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原则,拆除海岸带区域的人工养殖池堤坝,将原本被占用的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归还给自然,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养殖牡蛎的方式,项目团队研发了一种活体牡蛎礁快速构造技术,采用木桩+棕绳搭“房子”——活体牡蛎礁,利用海岸带特有土质地质条件及近海区域潮水较浅的特点,选用木桩作为礁体底物,实现牡蛎礁快速、精准构建技术及其生境改良,为牡蛎礁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让昔日荒芜滩涂焕发新生机。
在每年的10月—11月,正是东营黄河口红地毯的最佳观赏期。而该项目建成后,也将改善超过6公里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优化海洋生物栖息条件,为当地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空间,助力恢复海岸带海洋生态的蔚蓝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