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9月24日,吉利星座06组卫星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 新华社发
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作为山东省布局商业航天赛道的核心政策文件,《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能力,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同时围绕基础设施、运载能力、卫星产业、协同发展等六大方向出台18条具体举措,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抢占商业航天爆发期机遇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焉杰首先强调政策出台的战略背景。
焉杰介绍,《若干措施》的核心特点集中体现为“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国家战略落地,将山东商业航天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布局,在技术攻关、生态构建、安全监管等方面与国家要求同向发力,服务航天强国建设大局;二是聚焦发射优势巩固,以东方航天港为核心,强化海上发射技术创新与平台升级,通过高频次、高质量发射牵引产业集聚;三是聚焦产业链条锻造,依托山东工业体系完整优势,覆盖火箭卫星研发、数据应用及新材料、元器件等配套领域,推动全链条协调发展。
在总体目标之外,《若干措施》还明确“链长制”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完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打造商业航天重要增长极
面对关于“山东商业航天发展特色与优势”的提问,焉杰用“三个鲜明特点”给出答案,其中“海上发射牵引”“全产业链覆盖”“强服务保障”成为核心标签。
海上发射能力全国领先是山东最突出的差异化优势。自2019年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以来,山东已在烟台海阳海域累计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频次与成功率稳居全国前列。依托这一优势,东方航天港已建成国内唯一海上火箭发射专用船舶,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快速响应能力,今年8月至9月更是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完成3次发射,验证了高频次发射保障实力。
全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则体现山东工业底蕴。在火箭制造领域,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产能,烟台九天行歌等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卫星产业领域,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在轨64颗实现全球通信覆盖(除南北极),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达成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能力;配套领域,青岛智腾微电子传感器在商业火箭领域市场占有率超80%,威海拓展纤维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紧固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场景。
服务保障体系坚实有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山东在济南、烟台等4市建成9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试验设施规模与能力全国首位,累计完成10型火箭发动机试车,点火时长近1万秒;同时组建专业化发射保障队伍,年底前还将实施3至4次发射任务,持续强化“发射-试验-制造”一体化保障能力。
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科技创新与资金保障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双引擎”。发布会上,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分别介绍相关支持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洪文表示,“十四五”以来山东已累计投入1.52亿元省级科技经费,支持10余项商业航天重大攻关任务,催生“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引力一号”固体火箭(世界运力最大)等标志性成果;同时布局建设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等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100余项航天领域成果转化,今年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超3000万元科技金融支持。
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刘玉栋则从“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出发,提出五项具体举措:一是制定奖补标准、操作流程等配套细则,明确火箭发射保费补贴(最高300万元/项目)、配套企业奖补(最高100万元/家)等政策的申报路径;二是统筹财政资金,联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形成资金合力;三是发挥3只商业航天基金作用(累计投资90个项目、超8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四是将政策纳入“鲁惠通”平台,实现“免申即享”“快申快享”;五是强化资金绩效监控与监督检查,确保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聚焦】
全球最大推力固体火箭再度起飞
在10日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烟台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市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高君勃介绍,11日上午“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在海阳发射,这次发射将是“引力一号”的第二次苍穹远征。
据介绍,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并在海阳总装。该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总长29.4米,集束捆绑4台固体发动机作为助推级,起飞重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自2024年1月首飞即惊艳世界,一举创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
本次发射,是继2024年1月首次飞行试验后的第二次飞行试验,目的就是要进一步验证该型火箭的可靠性与发射流程的协调性,为后续批量生产、高频发射和满负荷运载应用奠定基础。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总长162.5米、型宽40米,续航力1万海里、载重能力2.2万吨,是国内首艘专业化自航式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可在5级海况下航行、4级海况下实施发射,能够满足当前大中型固体火箭、中小型液体火箭发射需求,综合性能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