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山东“三秋”生产攻坚战打响

2025-10-16 09:36: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10月14日,在滨州市高新区小营街道一处粮食加工点,工作人员驾驶机械搬运玉米 新华社发

近期,我省各地经历连续阴雨天气,农民朋友们正在忙碌抢收。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全省“三秋”生产攻坚战,10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介绍“三秋”生产技术有关内容。

排水抢收并举,减损保粮归仓

今年10月份以来,我省遭遇连续10多天的阴雨天气,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给秋粮收获造成很大困难。发布会上,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彭科研介绍,当前,正值全省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等问题,抓好秋粮收获减损,从技术上讲,应该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处置,通过加紧排水降渍、科学分类抢收、及时烘干晾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

“9月份以来,特别是10月份的持续降雨,导致各地农田土壤水分已经饱和,部分低洼地块出现农田积水。”彭科研介绍,前期,全省各级已累计调集3.1万台各类排水设备,抢排农田积水。目前,鲁北等地仍有积水的地块。对于这些地块,首要任务就是调集一切可用机械装备,加紧疏通沟渠、机械抢排,千方百计排除田间积水。对土壤水分严重饱和的地块,要在田间开挖沥水沟、开沟沥水,或利用地势坡度加快排渍散墒,为农机早日进地收获和后续整地、播种争取主动。

在抓好分类收获方面,彭科研建议统筹考虑种植面积以及作物成熟度、农机适配度、晾晒匹配度等因素,对秋粮作物进行精准分类、适时收获。对于作物倒伏风险比较大的地块,应及时组织机械或人工抢收,防止果穗在田发芽霉变。对已经完全成熟且收获机械可以进地的地块,应抓紧进行收获。对正常在田、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不要着急抢收,待作物成熟后,结合天气状况、农机匹配度、籽粒含水量和烘干、晾晒、仓储条件等,适时进行收获。对于大豆,应待叶片脱落,摇动有清脆响声,籽粒含水量降到20%左右时收获。另外,还应该统筹考虑好秋粮收获和小麦播种时期的衔接问题,压茬推进秋收秋种,为后续小麦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收获后及时干燥是保障粮食品质的基础和关键。据了解,在省农业农村厅网站政务公开栏目的公示公告上,发布了1800多个粮食烘干点的地址、联系电话、烘干能力等信息。“种植大户可以联系烘干点进行烘干;一般农户可以在天气晴好时进行摊薄晾晒,待玉米籽粒含水率降到25%左右时,采取‘果穗装笼’等方式室外通风存放,并定期检查粮食情况,防止霉变发芽。”彭科研说。

储粮防霉有方,筑牢安全防线

粮食收储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当前全省秋粮抢收加速推进,受持续阴雨影响,高水分玉米安全储存成为粮安保障的突出挑战。”着力构建全链条安全储存保障网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储粮专家、高级工程师程小丽介绍了农户、储备企业、贸易企业各环节的科学储粮措施。

农户缺乏专业烘干设备,程小丽重点推荐了三类储粮方法:抓好离地通风关键环节,避免将玉米穗直接堆放在泥土地或水泥地上。推荐用木板、砖块或钢管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再在上方堆放玉米穗,同时确保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进一步减少潮气积聚。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玉米楼子”四面透风,能让玉米籽粒自然降水,特别适合农户庭院使用。“连续阴雨时,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避免霉变;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企业或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程小丽说。

“储备类企业承担长期安全储粮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技术综合应用与风险全面防控。”程小丽建议储备类企业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依托液压翻板快速入库技术,快速完成整口仓的入库,为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抢得宝贵时机;对高于安全水分2%以上的玉米,可采用大功率风机实现就仓干燥,将粮食水分降至安全标准。粮食入仓后,立即部署传感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热情况,启动“间歇式通风”“环流熏蒸”等措施。针对农户急售的湿粮,储备企业可开放临时晾晒场地、配备防雨布,并开设“便民服务站”,免费为农户提供玉米质量检测、清杂、分级服务。

贸易类企业以粮食流通为核心,储粮策略兼顾安全与高效周转、动态风控。“一是打造快速响应与高效物流体系,主动加强农户储粮流通桥梁建设,开通湿粮上门对接通道,及时掌握农户需求。对农户出售的湿粮,实行‘检测即定价、达标即启运’机制,让农户储粮能够快速、顺畅进入流通环节。二是强化库存动态风险管控,实时跟踪库存玉米的水分、温度变化,针对高水分粮制定专项销售计划;同时建立上下游企业协同机制,提前对接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粮食‘快进快出’,减少安全隐患。”程小丽说。

应对晚播不慌乱,关键技术保丰产

在紧锣密鼓的秋收之后,事关来年夏粮丰收的秋种工作同样不等人。“本轮降雨历史上极其罕见,对秋种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来看,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必然。”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升东介绍,从以往的生产经验来看,晚播小麦生产应做好科学选种。晚播麦田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同时,适当增加播量。“依靠主茎和大蘖成穗是晚播小麦来年取得产量的关键,今年秋播一定要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过了适播期以后应科学增加播种量。霜降后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一斤,上限控制在40—45斤。”

同时,李升东建议适墒播种。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即握土成团,落地散开)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防止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次生灾害;做到高质量播种,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墒情适宜条件下适当浅播(3厘米左右),加快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

“苗弱、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是今年晚播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晚播小麦的生长重心是‘先壮根、再促苗’,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科学补充氮肥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结合土壤墒情(秋汛后多湿)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建议亩增施尿素10—15斤。”李升东说。

同时,李升东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深耕深翻整地。“多年的经验证明,深耕翻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冬季和来年干热风抗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今年玉米秸秆含水量大、粉碎效果差的条件下,深耕翻更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深耕翻整地。”

此外,对丘陵旱地和局部极端湿涝地块可采用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机带有苗带旋耕功能,可确保小麦苗床一致,出苗均匀,并且苗带旋耕也能起到较好的保墒效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