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沂蒙精神赋能文旅融合的典范

2025-10-21 10:13:5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王一栋

 

沂蒙精神历经战火洗礼、岁月淬炼,其“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内涵,早已超越历史时空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精神密码。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让红色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知、可感、可触、可及、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是沂蒙老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不仅是穿越80余年的文化符号,更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艺术载体。山东文旅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深耕这一精神富矿,以小调文化为纽带,构建“红绿融合、文旅共生”的发展模式,为革命老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精神内核的精准转译是文旅融合的根基,天蒙旅游区的首要突破在于实现了沂蒙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天蒙旅游区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打造了多层次的精神体验空间:在白石屋村复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地、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建成集党性教育、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教研基地,通过7个特色院落系统呈现小调从《反对黄沙会》到经典民歌的演变历程。馆内收藏的创作手稿、历史照片与袁成隆题写的纪念碑相互印证,让游客直观感受“歌声里的革命史”。更具突破性的是沉浸式演艺的创新表达。2025年“五一”推出的大型行进式互动演艺《沂蒙山小调》,以整座山林为舞台,通过“抗大学员谱曲”“支前群众送粮”等六幕场景,让游客在硝烟特效与实景互动中完成精神洗礼。

天蒙旅游区以“3+1+1”模式破解红色旅游同质化困境,实现沂蒙精神与生态、科技、消费的深度融合。在“红色+生态”维度,景区依托98%的森林覆盖率,将望海楼、玉皇宫等历史遗存与世界最长人行悬索桥、360°观光索道等现代设施结合,让游客在山水揽胜中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全国首条山地无障碍游步道的建成,更将“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体服务,该案例入选全国老年旅游典型案例。“红色+消费”的探索同样亮眼:结合小调元素开发的1200余种非遗文创,连续十届举办的沂蒙山小调音乐节,以及借势刀郎演唱会推出的“票根免票”政策,既实现了流量转化,更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惠民共享是文旅发展的本质回归。山东文旅在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主客共享,让红色旅游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天蒙景区自开业以来,直接用工500多人,间接用工千余人,带动周边乡镇新开业农家乐、民宿宾馆等近百家。沂蒙当地又陆续推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村民”“一村带九村”等模式,涌现出沂南常山庄、沂水桃棵子、蒙阴百花峪等一批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蒙阴蜜桃、孙祖小米等一批当地特色产品也借助红色旅游走红,实现了红色沂蒙山与优质农产品相互赋能、相得益彰。

天蒙旅游区的实践成效,源于“党建引领、标准支撑、全民参与”的系统保障。景区党支部打造的“沂蒙红”党建品牌入选国企党建优秀案例,党员先锋队在项目建设中传承“带着煎饼咸菜上山”的奋斗精神,形成“精神引领发展、发展涵养精神”的良性循环。在标准化建设层面,景区构建包含329项标准的体系,涵盖服务、管理、工作全流程,成为临沂首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为红色景区服务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天蒙旅游区以“精神为核、业态为翼”的文旅融合探索实践有力证明,沂蒙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其关键在于三重转化:即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与体验场景,将单一红色资源转化为“红绿科创”的多元生态,将阶段性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传承机制。从1940年的创作手稿到2025年的17.82亿元品牌价值,《沂蒙山小调》的传唱史正是沂蒙精神从革命遗产到发展动能的转化史。这一实践为革命老区开发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让精神可感、可参与、可分享,才能实现精神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作者单位:沂蒙干部学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