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范式

2025-10-21 10:14: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何非

 

202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是在这一重要指示指引下,位于泰沂山脉层峦叠嶂间的莱芜709文化产业园,以“铅火铸魂、文旅织梦”的理念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使历史遗存超越静态保存,转化为重温文化记忆、承载红色基因的活态载体。

当“三线建设”的烽火岁月渐渐远去,位于莱芜塔子村的709文化创意园依托原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秉持“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维,完成了从工业遗产到文化地标的梦幻蝶变。这一转变,不仅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有了可触可感的表达,更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全新范式。

精准选题定位,构建特色谱系。709文化产业园的诞生,始于对红色工业遗产的精准价值定位。1970年9月,响应国家“小三线”建设号召,山东人民印刷厂在此扎根,代号“709”成为刻入岁月的精神印记。与传统红色遗址不同,这座占地4.8万平方米的园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建筑群,生产区的钢架结构、办公区的联排座椅、生活区的水磨石地面、墙面的红色标语,共同构成了红色资源中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谱系。

破解发展瓶颈,打造沉浸体验。在活化路径的探索中,709文化产业园首先破解了红色资源“静态展示”的瓶颈,构建起沉浸式体验的叙事体系。园区摒弃了橱窗式展览的传统模式,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可参与的戏剧空间。游客自入园时即领取仿制“工作证”,经“保卫科”查验后,便瞬间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年代——跳着迪斯科的青年热情迎接,推着二八自行车的“冰棍小贩”沿街叫卖,厂房楼顶上的红旗迎风猎猎,胶装车间改造的剧场内正上演《代号709》沉浸式剧目。这种“场景复原+情境互动”的模式,既遵循了红色资源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又通过艺术重构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情感链接、信念认同。

推进产业融合,驱动多维活力。产业融合则为红色资源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亦是709文化产业园活化实践的核心逻辑。园区创新性地提出“文化嵌入、产业注入、客源导入、乡村融入”的四维路径,将红色文化与文旅、农业、非遗等业态深度绑定、融合发展。在“红色+文旅”维度,机修车间变身游客服务中心,职工食堂推出“忆苦思甜”主题餐,让味觉成为连接历史的纽带;在“红色+农业”维度,利用周边700亩流转土地打造的创意农场、百亩油葵花海,20余种业态共同激活了乡村旅游市场;在“红色+非遗”维度,园区内的“共富工坊”汇集了莱芜锡雕、燕子石、木版年画等228项非遗资源,让传统技艺在红色文旅的带动下重焕生机。

注重共生赋能,实现富民双赢。709文化产业园的深层价值,更在于构建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机制,实现了“精神传承”与“富民兴村”的双向赋能。这种赋能首先体现在就业与增收的直接带动上。园区运营带动周边村民开设农家乐、经营特色摊位,“第一书记直播间”将莱芜黑猪肉、花椒等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形成了“游客进村、产品出山”的良性循环。塔子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产业收益分红等方式,让村级集体经济在红色引擎驱动下实现了质的跨越,昔日贫瘠的山村变身为“产业红激活富民引擎”的样板村。

从学理层面而言,709文化产业园的实践精准回应了红色资源活化的时代命题:如何在保护红色资源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709文化产业园的成功密码就在于“价值重构、传播创新、价值转化”这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

如今的709文化产业园,正沿着“星火·烽火·薪火”的时间轴线,串联起莱芜战役纪念馆、省工委旧址等红色地标,全力打造“从革命斗争到工业强国”的红色教育品牌。这座从三线旧址中走来的文化产业园,用铅字铭记历史,用创意激活未来,不仅为红色资源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证明了红色文化始终是驱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当阳光穿过园区的钢架结构,在“红旗飘万代”的碑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微风拂过老国槐新发的嫩叶,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带来一丝秋意的凉爽,我们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不仅是一座工业遗产的重生,更是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作者单位:沂蒙干部学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