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九讲开讲

2025-10-27 09:55:5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巍巍蒙山高、滔滔沂水长。抗战时期,沂蒙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10月26日,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九讲开讲。山东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袁金凤、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教学培训科科长周学信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为主线,以音乐为媒唱响沂蒙精神,带领大众走进红色热土沂蒙。

经典之声的前世今生

八百里沂蒙,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名人辈出、群星璀璨。烽火岁月中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成为这片热土上传承至今的红色印记。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公开课由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切入,通过对歌曲创作历程的讲述和还原,传颂旋律背后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沂蒙精神。

熟悉的旋律响起,沂蒙的绿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激荡人心。纵然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耳熟能详,但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沂蒙山小调》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版本创作只用了一个晚上。1940年,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根据文工团领导安排,编审股长李林和喜爱写作的团员阮若珊负责创作一首歌曲。彼时,两人通过登门走访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搜集创作素材,进行文艺创作。

同年6月的某一天,阮若珊执笔,与李林共同作词,在白石屋村一间民房中,连夜编写出《反对黄沙会》一歌,歌词共8段。通俗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这首歌首先在文工团带头学唱和在当地传唱起来。后来,这首歌传遍了山东和全国各大根据地。

上世纪40年代,歌曲《反对黄沙会》一度火遍全国。相比于最初的版本,如今大家熟知的《沂蒙山小调》是舒缓明快的。“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续写的新词中注入了时代内容,形成现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此后还一度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沂蒙山人民幸福生活的历史歌曲,并且有着“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的美誉。

用音符唱响沂蒙精神

现场,袁金凤和周学信通过《陈毅军长俺家来》《识字班里真模范》《送哥参军》《支前歌》《跟着共产党走》五首承载革命记忆的经典歌曲,从军爱民和民拥军的角度切入,串联起“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红色叙事主线。现场互动教唱的形式生动真切,现场歌声激荡,掌声如潮,艺术感染力与思想穿透力交织共振。

发生在峥嵘岁月中的故事既是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亦是值得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如今,歌词朴实生动,曲调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了沂蒙的象征,除了在当地传唱,还被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柳琴独奏曲《春到沂蒙》、吕剧《补天》以及电影《南征北战》《沂蒙六姐妹》等演绎为主题音调,成为山东人特有的音乐形象。

作为红色革命精神之一的沂蒙精神,诠释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唱响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绵绵不绝,久久回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