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今年,伴随着“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置获得正式批复,山东省迎来了首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这所诞生于2002年的院校,如何实现从“职院”到“职大”的跨越?记者近日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从“破茧”到“蝶变”
一部奋斗者的“逆袭史”
今年7月,山东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揭牌设立。翻开其发展历程,建校初期“基础差、底子薄”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然而,这并没有阻碍它前进的脚步。学校毅然扛起“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大旗,通过一场场深入调研和全校范围的“思想大风暴”,最终确立了“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奇迹在实干中诞生。短短五年,学校不仅成功入驻新校区,在校生规模更是突破两万人大关,迅速跻身山东省高职院校“第一梯队”。此后,它一路“闯关升级”,先后拿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金字招牌,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精彩跨越。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机制创新这把“金钥匙”。学校大胆“破局”,优化绩效考核,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常态;改革岗位聘任,打破“论资排辈”,让年轻人才通过7次全员竞聘脱颖而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成功吸引了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和百余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为本科教育备足了“优质师资库”。此外,学校还自主研发了“建—用—评—诊”信息化教学平台,建成3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将1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收入囊中,成为全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试点先锋”。
打造校企共生新生态
把课堂“搬进”生产线
“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课堂,要盯着生产线、盯着产业链!”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伟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揭示了学校产教融合的核心逻辑。在这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了“四链融合”,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生动局面。
学校与万华化学、鲁南制药等行业“巨头”联手,共建了19个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企业负责人不再只是“客人”,而是担任学院副院长,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真正实现了“教”与“产”的无缝对接。
培养模式也焕然一新。学校全面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成了42个“堪比真实工厂”的企业级实训中心,引入的生产性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在京东电商学院,学生们在“618”、“双十一”等电商大战中真刀真枪地实训,创下了在校生服务销售额破800万元的纪录; 在理想汽车订单班,学生尚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起薪普遍高于6000元,更有9名优秀毕业生被授予“万华工匠”这一企业至高荣誉。学校还牵头组建了4个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了“零距离”拥抱。
文化育人与齐地匠心
为技能人才注入“精神之钙”
作为扎根于千年齐文化故地的职业院校,学校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塑造精神。它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齐地匠心基因,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工业文化“三层三类三进阶”育人体系。
在这里,校企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车间”搬进了校园。动漫艺术系的“齐梦动画设计公司”完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老师变身“项目经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材料学院将万华化学的管理模式“原汁原味”地引入实训室; 汽车学院与上汽通用合作的ASEP项目,教室和工具都充满了“企业色彩”;工商管理学院的师生更是远赴云南,在鲜花田间搭建直播间,新账号首播3小时便创下3000元成交总额的业绩,完成了一场从理论到实战的完美跨越。
多年的匠心耕耘,终获累累硕果。在“齐地匠心”的浸润下,近三年,学生在国际赛事中斩获6项大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6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企业满意度高达98%。“齐地匠心”文化品牌成功入选全国“一校一品”,学校也获评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文化的“软实力”真正成为了人才培养的“硬支撑”。
赋能区域转型升级
做城市发展的“人才引擎”
学校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淄博市“四强”产业动态调整,1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个专业群跻身“国家高水平”行列。
学校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广阔乡村。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技术培训基地,累计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3.2万余人,年培训量突破12万人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职教力量”。
在科技创新层面,学校与澳帆新材料、凯盛新材料等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教师团队化身“企业医生”,解决了30多项技术难题,其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等技术,为企业显著降本增效,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1亿元。近五年培养的4万余名毕业生中,近九成选择留鲁留淄,约八成奋战在“四强”产业一线,已成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十三年间,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以“建设全国一流”为灯塔,以改革创新为舟楫,以产教融合为航道,深深扎根于齐文化沃土,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职教动能”。站在全新的起点上,这艘自2002年起航的“航母”已然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